挤压综合征的急救处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早期识别与诊断标准
01
疾病定义与病理机制
03
现场急救核心措施
04
院内规范化处置流程
05
并发症预防与监控
06
长期康复与随访
01
疾病定义与病理机制
挤压伤与综合征界定
挤压伤定义
挤压伤与挤压综合征的关系
挤压综合征概念
机体四肢或躯干等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重物(如,石块、土方、倒塌建筑物)长时间的挤压,在挤压解除后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由于挤压伤引起肌肉组织坏死、肌红蛋白大量释放、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酸中毒等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挤压伤是挤压综合征的前提,但并非所有挤压伤都会发展成挤压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病理过程
肌肉缺血坏死
挤压导致肌肉组织缺血,细胞膜破裂,肌细胞坏死。
02
04
03
01
肾小管堵塞及损伤
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肌红蛋白释放
坏死的肌细胞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进入血液循环。
横纹肌溶解的严重后果
可导致高钾血症、酸中毒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高钾血症形成机制
细胞内钾外流
肾功能受损
酸中毒
高钾血症的危害
挤压伤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内钾离子大量外流至细胞外液。
肾小管堵塞及损伤,导致钾离子排泄减少。
肌肉坏死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导致体内酸中毒,进一步加重高钾血症。
可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是挤压综合征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早期识别与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与体征表现
肢体肿胀
受挤压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皮肤紧绷、发亮,有时可伴有瘀斑。
疼痛与压痛
受伤部位疼痛剧烈,压痛明显,疼痛程度与挤压程度正相关。
肢体感觉异常
受伤部位出现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甚至失去知觉。
远端血液循环障碍
肢体末端出现青紫、苍白、发凉,甚至无脉或脉搏微弱。
尿液及血液检测指标
尿液检测
观察尿液颜色、比重、镜检红细胞和管型等,以判断肾功能受损程度。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提示肌肉坏死。
01
血液检测
检测肌酐、尿素氮、电解质(如钾、钠、钙等)以及肌酸激酶等指标,以评估肾功能和肌肉损伤程度。
02
轻度挤压伤
仅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轻度活动受限,无全身性症状。
中度挤压伤
疼痛、肿胀明显,有局部畸形或功能障碍,但无全身性改变。
重度挤压伤
出现严重的局部畸形、功能障碍,甚至导致休克、肾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极重度挤压伤
除局部严重损伤外,还伴有广泛的肌肉坏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多器官系统衰竭等。
分级评估临床依据
03
现场急救核心措施
快速解除压迫操作
迅速移除导致挤压的物体,减轻患者身体受压状态。
立即解除外部重物或束缚
将患者移至安全区域,避免二次伤害。
转移患者至安全环境
清理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确保氧气供应。
保持呼吸道通畅
液体复苏容量管理
评估液体需求
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评估液体丢失量。
01
给予适量液体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适量的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以补充血容量。
02
监测液体平衡
持续监测患者出入量,调整补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度或不足。
03
伤肢固定与冷敷处理
抬高伤肢
将伤肢抬高至心脏平面以上,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03
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伤处,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避免冻伤。
02
冷敷伤处
伤肢固定
使用夹板、绷带等工具将伤肢固定于适当位置,避免进一步损伤。
01
04
院内规范化处置流程
监测尿量及肾功能指标
液体平衡管理
密切监测患者尿量及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及时发现肾功能受损情况。
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避免过量输液导致肾脏负担加重。
肾功能保护方案
利尿剂应用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利尿剂,促进尿液排出,减轻肾脏负担。
肾脏替代治疗
对于严重肾损伤患者,及时采取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措施,以保护肾功能。
电解质紊乱纠正策略
监测电解质水平
定期监测血钾、血钠、血钙等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针对性补充电解质
根据监测结果,针对性补充电解质,如口服或静脉补钾、补钠等。
利尿排钾
对于高血钾患者,可使用利尿剂促进钾离子排出,降低血钾浓度。
饮食调整
通过饮食调节,控制电解质的摄入量,达到平衡状态。
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
组建多学科团队
协作治疗方案
信息共享与交流
定期评估与总结
包括急诊科、外科、骨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各学科专家根据患者情况,共同商讨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多学科团队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总结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经验和参考。
05
并发症预防与监控
急性肾衰竭防控要点
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
碱化尿液
监测肾功能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根据患者的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合理控制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