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院前急救现场评估.pptx
文件大小:7.8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院前急救现场评估演讲人:日期:

CATALOGUE目录02伤患初步判断01现场安全评估03生命体征检查04伤情分类处理05急救措施实施06后续处理流程

现场安全评估01

环境危险源排查6px6px6px检查是否有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化学物质泄漏。化学物质泄漏评估现场建筑结构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坍塌风险。建筑结构稳定性确认是否有危险物品存放,如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等。危险物品存放010302检查现场电气设备是否安全,是否存在触电风险。电气设备安全04

安全区域建立确定安全区域疏散路线规划安全通道畅通临时隔离措施根据危险源排查结果,确定安全区域并标识。规划疏散路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保持安全通道畅通,无障碍物阻碍。采取临时隔离措施,防止危险源扩散。

个人防护装备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安全鞋等。呼吸防护在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中,佩戴呼吸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呼吸器等。保持安全距离与危险源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应急准备做好应急准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如准备急救包、灭火器等。自我保护措施

伤患初步判断02

意识状态检查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唤,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呼唤患者检查意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压眶反射,以评估其意识障碍程度。压眶反射检查观察患者瞳孔是否散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观察瞳孔变化

呼吸循环评估血压测量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血压,以评估其循环系统状况。03触摸患者颈动脉或股动脉,检查心跳是否规律有力。02心跳检查呼吸状况检查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有无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01

创伤显性识别头部创伤检查检查患者头部有无明显外伤、出血或颅骨骨折。01脊柱及四肢检查检查患者脊柱及四肢有无畸形、肿胀或活动受限。02伤口及出血情况检查患者全身有无伤口、出血及出血程度,及时止血并进行包扎。03

生命体征检查03

呼吸频率监测观察患者呼吸时胸廓的起伏情况,判断呼吸是否正常。观察胸廓起伏计数呼吸次数呼吸音听诊在安静状态下计数患者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以判断有无呼吸急促或缓慢。通过听诊器听诊患者呼吸音,判断有无异常呼吸音或哮鸣音。

脉搏血压测量脉搏测量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触摸患者动脉搏动点,计数每分钟脉搏次数,判断脉搏的速率和节律。血压测量血压异常处理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判断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对于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调整药物、吸氧等。123

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判断有无发热或低体温。体温测量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射,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瞳孔观察对于体温异常或瞳孔异常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降温、保暖、使用药物等。异常情况处理体温瞳孔观察

伤情分类处理04

优先分级标准伤情严重程度救治资源利用紧急救治需求根据伤员的生命体征、受伤部位和伤口情况,将伤情分为轻微、中等、严重和危重四个级别。根据伤员的病情和救治需求,确定紧急救治的优先级,确保优先处理危急重症伤员。根据现场可利用的急救资源,如医护人员、药品和器械等,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确保优先救治重伤员。

紧急处理顺序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与包扎固定伤肢与脊柱疼痛管理对于昏迷、窒息或呼吸困难的伤员,应优先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对于出血的伤口,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并进行包扎,以减少失血和感染风险。对于骨折、脱臼或疑似脊柱损伤的伤员,应采取固定措施,避免二次损伤。对于疼痛难忍的伤员,应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提高舒适度。

转运条件评估伤员生命体征在转运前,应评估伤员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确保转运安全。伤情稳定性评估伤情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伤情应进行紧急处理,待伤情稳定后再进行转运。转运设备和人员评估转运所需的设备和人员是否充足,包括救护车、担架、医护人员等,确保转运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急救措施实施05

气道管理操作采用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使患者头部后仰,开放气道。开放气道迅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异物对于不能有效开放气道的患者,可放置口咽通气管,以维持通气。放置口咽通气管

止血包扎技术止血方法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等方法。01包扎技巧注意包扎的松紧度,既要达到止血目的,又要避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对于四肢出血,尽量抬高受伤部位,以减少出血量。02

心肺复苏要点掌握正确的胸外按压部位和力度,即胸骨中下1/3交界处,每次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前,需再次确认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如有异物需及时清除。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使胸廓隆起。

后续处理流程06

信息记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