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院前急救流程规范
01
卒中识别与初步评估
03
关键急救措施实施
04
转运准备与执行
05
家属沟通与心理支持
06
质量控制与人员培训
01
卒中识别与初步评估
突然出现面部、手臂或腿部的无力或麻木,尤其是仅在一侧出现
这可能意味着大脑某一部分的供血受阻。
突然出现语言或理解困难
表现为说话不清、无法理解别人的话或阅读障碍。
突然出现视力问题
如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丧失视力或重影。
突然出现行走困难、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这可能与小脑或脑干功能受损有关。
基本症状快速识别要点
院前评估工具使用规范
用于评估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眼球运动、肢体运动等多个方面。
NIHSS评分
FAST评估
卒中量表
一种简单快速的卒中筛查工具,通过评估面部、手臂、语言和时间等方面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卒中。
用于评估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和类型,帮助急救人员快速判断病情和制定急救方案。
发病时间窗确认方法
了解患者发病时间,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处于溶栓或取栓的时间窗内。
询问患者或目击者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管情况,判断卒中类型及发病时间。
影像学检查
检测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血液检查
02
院前急救流程规范
急救响应系统启动标准
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响应
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应立即根据患者病情派出合适的救护车和医护人员。
救护车配备及人员要求
沟通与协调
救护车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医护人员应具备急救技能和资格。
急救人员应与患者或家属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同时协调其他医疗资源。
1
2
3
患者安全体位管理原则
保暖与隐私
应根据天气情况为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同时保护患者隐私。
03
在转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患者稳定,减少颠簸和摇晃,确保患者舒适。
02
稳定性与舒适性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应保持平躺姿势,头部转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
01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要求
监测指标
应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
01
监测频率
根据患者病情和急救流程,合理确定监测频率,确保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2
异常情况处理
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急救中心或相关医护人员。
03
03
关键急救措施实施
采用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缓解脑缺氧状态,保护脑细胞功能。
吸氧治疗
对于呼吸衰竭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气道管理与氧疗操作
血压控制目标与禁忌
急性期尽量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血压控制目标
降压药物选择
禁忌事项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硝普钠、尼卡地平等,避免使用对脑循环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缺血和脑损伤。
血糖异常处理方案
低血糖处理
如出现低血糖,应立即给予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迅速纠正低血糖状态。
03
对于高血糖患者,及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02
胰岛素治疗
血糖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及时发现低血糖或高血糖。
01
04
转运准备与执行
转运前风险评估要素
病情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状况,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01
转运风险评估
评估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患者病情变化、设备故障、交通状况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02
转运人员资质
确保参与转运的医护人员具备相关资质和技能,能够熟练处理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03
途中监护设备配置标准
生命体征监护设备
配备心电监护仪、血压计、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急救设备
通讯设备
配置呼吸机、吸痰器、急救箱等急救设备,确保在转运过程中能够及时处理患者突发状况。
确保转运车辆配备通讯设备,如无线电、移动电话等,便于与医院保持联系,及时获取指导和支持。
1
2
3
目标医院对接沟通要点
向接收医院的医护人员详细交代患者病情、转运过程、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确保接收人员对患者状况有全面了解。
病情交接
设备交接
沟通协调
确保转运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设备在交接时均处于良好状态,并详细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和交接时间。
与目标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好接收时间、床位、治疗计划等事宜,确保患者能够顺利转接并继续接受治疗。
05
家属沟通与心理支持
病情告知沟通技巧
尊重与理解
鼓励家属提问和表达
清晰、准确传达信息
传递希望和正能量
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理解他们的担忧和焦虑。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家属解释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
耐心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