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基本理论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麻醉学基础概念
02
麻醉药理学基础
03
麻醉生理学影响
04
麻醉实施流程
05
常见并发症处理
06
麻醉监测技术
01
麻醉学基础概念
麻醉方式及特点
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全身痛觉丧失。
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在用药局部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递的麻醉方式,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区域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神经节周围,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
麻醉药物及作用
使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失去感觉的药剂,分为局麻药和全麻药。
麻醉药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而对其他感觉神经冲动无影响。
镇痛药
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患者安静、催眠和降低应激反应。
镇静药
麻醉在肝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麻醉选择
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是最佳的麻醉方式,能满足充分供氧,平衡通气,稳定血压和心肺功能,并能获得满意的肌肉松弛和良好的显露。
01
麻醉监测
在麻醉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循环、神经和肌肉功能等指标,确保麻醉深度和患者的安全。
02
麻醉后处理
手术后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03
02
麻醉药理学基础
吸入麻醉药物机制
挥发性液体或气体
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发挥由浅至深的麻醉作用,有麻醉功能强、可控性高等特点。
01
脂溶性
易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
02
作用机制
主要抑制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实现意识消失和痛感消失。
03
静脉麻醉药特性
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迅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起效快
麻醉深度易控制
苏醒迅速
可通过调节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满足手术需要。
停药后病人可迅速恢复意识和生理功能,麻醉后遗留的副作用较少。
肌松药作用原理
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肌松药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断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递,使肌肉松弛。
无镇痛和麻醉作用
抑制组胺释放
肌松药本身不产生镇痛和麻醉作用,必须配合麻醉药使用,才能确保病人在无痛和肌松状态下进行手术。
某些肌松药还具有抑制组胺释放的作用,可减轻手术过程中的过敏反应。
1
2
3
03
麻醉生理学影响
麻醉药物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心脏功能抑制
麻醉药物可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血压下降。
血压降低
麻醉药物对心率的影响复杂,可能出现心率减慢或加快的情况。
心率变化
循环系统抑制作用
呼吸功能调控要点
呼吸道梗阻
部分麻醉药物可使舌后坠、喉痉挛等,造成呼吸道梗阻。
03
麻醉状态下,呼吸肌力量减弱,导致潮气量减小。
02
潮气量减小
呼吸频率和节律变化
麻醉药物会干扰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01
神经系统抑制表现
意识丧失
麻醉药物可使患者意识消失,进入睡眠状态。
01
镇痛作用
麻醉药物可抑制疼痛传导,使患者痛觉消失。
02
神经反射减弱
麻醉药物会抑制神经反射活动,如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
03
04
麻醉实施流程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基础疾病、手术史等,以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能力。
02
04
03
01
麻醉设备检查
检查麻醉机、呼吸机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并准备好应急药品和器械。
术前用药
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给予患者术前药物,如镇静药、镇痛药、抗生素等。
术前禁食禁饮
根据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指导患者在术前一定时间内禁食禁饮,以减少术中呕吐和误吸风险。
麻醉诱导阶段管理
通过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使患者逐渐进入麻醉状态,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
麻醉诱导
在麻醉诱导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气管插管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心率、血压等指标,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麻醉效果。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维持与苏醒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持续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以保持患者的麻醉状态,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
麻醉维持
麻醉苏醒
疼痛管理
手术结束后,停止给予患者麻醉药物,让患者逐渐苏醒,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确保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
苏醒后,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促进患者康复。
05
常见并发症处理
呼吸抑制应对策略
6px
6px
6px
出现呼吸抑制时,应立即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并迅速进行呼吸辅助。
立即停止给药
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给予高浓度氧气。
给予氧气
采取头后仰、托下颌等措施,确保呼吸道畅通。
保持呼吸道通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