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参数调节技术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核心参数分类
03
参数调节策略
04
生理监测要点
05
常见问题处置
06
设备维护标准
01
基础概念概述
01
基础概念概述
PART
无创通气技术原理
实时监测
采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患者呼吸状况,确保通气效果和安全性。
03
无创通气时患者保持自主呼吸,通过调节压力、流量等参数,辅助患者完成通气过程。
02
自主呼吸
气道正压通气
通过鼻罩、面罩等装置,将正压气体送入患者气道,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肺通气功能。
01
参数调节临床意义
提高通气效率
减轻呼吸肌疲劳
改善氧合
减轻不适感
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使患者的通气量满足需求,提高通气效率。
合理设置吸气压力、呼气末正压等参数,可降低呼吸肌负荷,减轻呼吸肌疲劳。
通过调节吸入氧浓度、呼气末正压等参数,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提高血氧饱和度。
合理调节参数可减轻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不适感,提高舒适度。
适应症与禁忌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心力衰竭等导致的呼吸衰竭,以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适应症
心跳骤停、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严重面部创伤或畸形、鼻咽部阻塞等。
禁忌症
02
核心参数分类
PART
通气模式选择标准
压力支持通气(PSV)
适用于自主呼吸能力较强的患者,提供吸气时的压力支持,帮助患者减少呼吸做功。
容量控制通气(VCV)
压力控制通气(PCV)
适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较弱的患者,通过预设的潮气量进行通气,保证患者的通气量。
介于PSV和VCV之间,具有压力限制和潮气量监测功能,可根据患者呼吸情况自动调节通气模式。
1
2
3
指呼吸机在患者吸气时提供的正压,通常设置为患者能够舒适接受的最大值,以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氧合。
IPAP/EPAP定义范围
IPAP(吸气压力)
指呼吸机在患者呼气时提供的正压,主要用于防止肺泡塌陷,保持呼气末肺泡开放,改善气体交换。
EPAP(呼气压力)
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耐受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导致不良事件。
IPAP/EPAP设置原则
备用呼吸频率设定
备用呼吸频率调整
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需适时调整备用呼吸频率,以满足患者的通气需求。
03
通常设定为低于患者自主呼吸频率的10%左右,以保证在必要时能够提供有效的通气辅助。
02
备用呼吸频率范围
备用呼吸频率设定原则
需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进行调整,确保在患者呼吸暂停时能够及时提供通气支持。
01
03
参数调节策略
PART
评估患者基础状况
确定通气模式
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性别、基础疾病等,以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参数。
根据患者病情和通气需求,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持续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等。
初始参数设置流程
设定初始参数
根据通气模式和患者情况,设定合适的初始参数,如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呼吸频率、潮气量等。
观察患者反应
在初始参数下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舒适度等,以便及时调整参数。
动态调整触发条件
通过呼吸机内置的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实时监测
触发条件设定
调整幅度
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设定触发调整的参数阈值,如呼吸频率过高、潮气量过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当实时监测数据达到触发条件时,按照预设的调整幅度自动调整呼吸机参数,以确保患者通气效果和舒适度。
个体化差异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呼吸肌力量等,评估个体化差异。
评估个体化差异
根据个体化差异,针对性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呼吸频率等,以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针对性调整
在个体化调整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通气效果,及时调整参数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通气需求。
实时监测与调整
04
生理监测要点
PART
潮气量与漏气量监测
潮气量设置
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和肺部状况设定合适的潮气量,确保患者通气充足。
01
漏气量监测
实时监测漏气量,确保面罩或鼻罩的密封性,漏气量过大可能导致通气不足。
02
潮气量与漏气量调整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潮气量和漏气量,以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03
血氧饱和度阈值报警
报警响应措施
当血氧饱和度低于报警阈值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氧浓度或调整呼吸机参数。
03
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合理的血氧饱和度报警阈值,确保患者安全。
02
报警阈值设置
血氧饱和度监测
连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缺氧情况。
01
患者耐受性评估指标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判断是否与呼吸机同步,有无呼吸抑制或过度通气现象。
呼吸频率与节律
血压与心率
意识状态
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避免心血管负担过重。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