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标注专家共识.docx
文件大小:315.69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8.53千字
文档摘要

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标注专家共识摘要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将基于CTA图像的人工智能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有助于快速辅助诊断、评估疗效和预测术后风险等。影像人工智能最核心的部分是数据的标注,为了规范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数据的标注,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及国内心血管影像专家编写了主动脉夹层CTA标注专家共识,从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型,标注数据来源和储存要求,标注平台、工具和方式的选择,标注人员资质、培训和考核,标注后数据的质控,标注方法和内容,标注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为建设规范化的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标注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和质量保障,为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模型的构建、验证、优化及推广等提供研究基础,从而推动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真正落地临床应用,最终使患者受益。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尤其是有症状的急性升主动脉夹层非常危险,出现症状后每小时的死亡率为1%~2%[1,23,当合并心包填塞、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卒中、器官灌注不良等并发症时死亡率进一步增加[1。无并发症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d死亡率为10%[1。

影像学检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至关重要,尤其是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已成为明确诊断的首选检查3,并产生了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近年来在医学领域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影像大数据的处理与应用,其在主动脉夹层中也有了初步的研究,包括在CTA图像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预测主动脉夹层破裂风险4],基于集成学习的主动脉夹层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5,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风险、急性肾损伤以及术后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时间等[6,7,83。这些研究基本都需要统一标注的影像数据,且标注的质量和精准程度将直接影响AI模型的效能。目前国内虽然已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数据库[9],但对诊断最为重要的CT影像数据库仍然是空白。而且,多中心影像大数据标注面临着影像数据来源不同、图像质量良莠不齐、标注方法不一致等问题。同时,主动脉夹层病灶累及范围长,

破口及真假腔受搏动伪影影响存在识别与测量的难度,且分支受累众多,标注难度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动脉夹层AI影像研究的推广及应用。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组织业内心血管影像专家编写主动脉夹层CTA数据标注专家共识,旨在建立主动脉夹层的CTA图像标注规范,以便推动AI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精准诊断、风险预测、决策指导等方面的应用(本标注共识不包含主动脉壁内血肿,不涉及主动脉夹层术后评估及并发症等的评估)。

一、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及分型

主动脉管壁由内而外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主动脉夹层是因内膜破口,致主动脉腔内血流进入中膜层而使管壁撕裂,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可累及分支动脉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10]。管壁撕裂后分成两层的同时管腔形成真、假两个腔。真腔和假腔之间在撕裂进程中可以无交通,也可经再破口相交通。内膜片撕裂的方向多为顺行,也可为逆行。

主动脉夹层有两种常用的分型: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DeBakey分型依据破口的位置和撕裂的范围将主动脉夹层分为I型 (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向远端撕裂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等)、Ⅱ型(破口及撕裂受累均位于升主动脉,并向远端延伸)和Ⅲ型(破口位于胸主动脉,并向远端延伸)。Stanford分型主要考虑撕裂的范围而非破口的位置,依据升主动脉是否受累分为A型(撕裂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撕裂不累及升主动脉)11,这一分型与手术方式相关,因此更多地被临床及指南采用2]。

二、标注要求

1.标注来源图像质控要求:拟纳入标注的主动脉夹层CTA原始图像的扫描流程及参数设置等应统一规范,符合以下要求:(1)扫描设备:应为64排以上CT扫描;(2)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25kg/m2]或120kV(BMI≥25kg/m2),参考管电流300mAs,启用管电流调控(如有);(3)

扫描范围:常规从胸廓入口处至耻骨联合处;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时,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动脉,从下颌骨角至耻骨联合;(4)对比剂:推荐使用含碘浓度≥350mg/ml的对比剂,对比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