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CT规范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pdf
文件大小:7.73 M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1.4万字
文档摘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CT规范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

CT检查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患者的术前、术后评

估中起着重要作用。CT图像可提供主动脉根窦部的详细解剖信息,

包括瓣叶类型的评估、内径的准确测量及钙化的程度及分布,这对选

择合适的人工瓣膜、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CT检

查还提供了外周通路血管的评估,便于制定手术入路方案。该共识旨

在为TAV患者的CT图像标准化评估提供建议。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

replacement,TAV)是将组装完备的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病

变的主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替代。TAV至今已有20

多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取得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口,2,3,4,5,6,7,8,9],目前已成为主动脉瓣狭窄(aorticstenosis,AS)患

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TAV作为一种介入治疗手段,术中无法对主动脉根窦部直视观

察,需要术前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评估以指导手术操作,CT检查因其

便捷的操作、较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及多平面重组测量成为目前指南

推荐的TAV术前影像评估金标准⑼,是指导患者筛选、手术策略制

定及保证手术效果的核心步骤。同时CT检查在TAV术后效果评估及

随访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10]o

目前TAV的CT评估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专业影像评估人员不

足、图像评估不全面、测量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TAV技术在全国的普及和发展。提高影像分析的专业性和准确度,

实现TAVCT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促进TAV在我国

规范、快速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国际心血管CT协会及欧洲

心血管影像协会先后发布了TAV术前CT评估的专家共识割⑴,但

我国在这一领域仍属空白,因此本专家组综合国内影像及心内、心外

科专家意见,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评估

主动脉根部是左心室流出道的延伸,从主动脉瓣环到窦管交界处,

包括主动脉窦、瓣叶间纤维连接三角和瓣叶,准确评估主动脉瓣及相

关解剖结构,对人工瓣膜的尺寸选择、手术风险评估非常重要。放射

科及心内科医师可以应用传统的CT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主动脉根部解

剖结构的手动定位及测量,这种方法需要医师具有丰富的后处理经验,

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半自动化软件可以识别相应解剖结构并针对

TAV术式进行流程化测量,操作较为简单并能节省人力及时间,是

目前最为常用的评估手段,但仍需有经验的医师对软件的标测位置进

行确认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应用人工智能进行全自动评估将是未

来评估的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已开展相关研究口对。

1主.动脉瓣形态学评估:主动脉瓣通常由3个半月瓣组成,也可

出现单瓣、二叶瓣及多叶瓣畸形,其中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valves,BAV)是最为常见的瓣叶畸形,人群发病率在0.5%?2%

E13]。BAV患者瓣环偏大、椭圆率更高,瓣叶形态不对称,瓣膜钙化

明显,更容易发生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等主动脉病变,TAV成

功率也偏低,既往认为BAV是TAV手术的相对禁忌证普⑻。近些年

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人工瓣膜的改进,BAV患者TAV手术成功率

明显提高且长期预后同三叶瓣患者相当⑺,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

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提出TAV可考虑应用于BAV合并主动

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lib类推荐)⑺。目前TAV患者年龄前移,

年轻患者BAV的比例高达50%E14],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BAV患者接

受TAV手术,因此术前准确识别BAV瓣膜结构对制定手术策略尤为

重要。

CT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瓣叶的形态、数目、大小、位置

以及瓣叶、交界区瓣环钙化的形态和程度:1315]oBAV分型众多,包

括经典的外科Sievers分型[16]、针对TAV的Hasan分型E17]和2021

国际共识的最新分型2。Hasan分型在我国TAV术前瓣叶评估中应

用最为普及,该分型考虑了主动脉窦及瓣叶形态和数目,以及瓣叶融

合的问题,共分为3型(图1?6):(1)无崎二叶瓣(Sievers0型),

2个主动脉窦,2个瓣叶,2个交界区,无融合崎;(2)带崎二叶瓣

(Sievers1型),3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