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急救技术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介入手术概述
02
急救介入核心步骤
03
常用急救介入技术
04
并发症应急处置
05
多学科协作机制
06
培训与进展方向
01
介入手术概述
定义与核心范畴
01
介入手术定义
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引导,利用介入器材对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
02
核心范畴
涉及医学影像技术、介入器材、病理学、外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急救应用场景分类
6px
6px
6px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心血管急救
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急救。
神经系统急救
肝癌、肺癌等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等。
肿瘤急救
01
03
02
如消化道出血、创伤性出血等急症的介入治疗。
其他急救场景
04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可重复进行,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和手术风险。
技术优势
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介入手术技能;同时,介入手术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血管损伤、感染等。
局限性
02
急救介入核心步骤
术前快速评估要点
生命体征监测
病情评估
术前准备
沟通协作
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氧饱和度。
快速判断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循环系统等。
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药物和介入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与团队成员和家属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中心静脉通路
通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用于输送大量液体和药物。
动脉通路
在手腕或腹股沟处建立动脉通路,用于实时监测血压和采集血液样本。
静脉通路
在手背、手臂或下肢建立静脉通路,用于输液和给药。
通路维护
保持通路通畅,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血管通路建立技术
术中急救操作流程
急救设备准备
术中监测
急救药物准备
急救操作
确保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如除颤器、呼吸机、输液泵等。
准备常用的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手术操作和治疗方案。
如出现紧急情况,如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等,应立即进行急救操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03
常用急救介入技术
心脏介入急救术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脉狭窄或闭塞部位,采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方式恢复冠脉血流,挽救心肌。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针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心脏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
心包穿刺引流术
在心包积液严重影响心脏功能时,通过穿刺心包并引流积液,减轻心脏压塞症状。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
在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时,通过主动脉内球囊的充放气,辅助心脏泵血,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
出血控制栓塞技术
动脉栓塞术
静脉栓塞术
肿瘤栓塞术
腔镜栓塞术
通过导管将栓塞剂送入出血动脉,快速控制出血,适用于各种急性出血性疾病。
主要用于控制静脉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咯血等,通过栓塞出血静脉的上游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针对无法手术或放疗的恶性肿瘤,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在内镜引导下进行栓塞治疗,适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出血,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等优点。
溶栓与再通技术
动脉溶栓术
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入血栓部位,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01
静脉溶栓术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体内血栓,主要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的治疗。
02
机械再通术
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机械手段,打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适用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03
超声溶栓术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和机械作用,破坏血栓结构,促进血栓溶解,具有无创、高效等优点,适用于多种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04
04
并发症应急处置
术中急性出血控制
6px
6px
6px
发现出血时,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避免继续出血。
立即停止手术操作
如出血无法控制,可考虑使用血管内栓塞材料进行止血。
血管内栓塞止血
使用纱布或棉球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以达到止血效果。
局部压迫止血
01
03
02
大量出血时,需及时输血和补液,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输血与补液
04
若发生血栓形成,可考虑局部溶栓治疗,以溶解血栓。
局部溶栓治疗
术后尽早活动,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
01
02
03
04
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
肝素抗凝
如抗血小板药物等,可预防血栓形成。
药物治疗
血栓形成预防策略
器官保护干预措施
器官灌注保护
低温保护
缺血预处理
药物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灌注保护液,保护器官功能。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