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乳腺MR常见疾病诊断.pptx
文件大小:2.6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51千字
文档摘要

乳腺MR常见疾病诊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常见疾病分类

02

影像诊断方法论

03

恶性病变鉴别要点

04

特殊病例处理原则

05

报告撰写规范

06

技术质控要求

01

常见疾病分类

良性肿瘤及特征

脂肪瘤

常见于中老年人,肿块质地柔软,MRI可显示脂肪信号特征。

03

瘤体位于乳管内,乳头溢液为其特征表现,MRI可显示乳管扩张及瘤体。

02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纤维腺瘤

常见于年轻女性,肿块边界清晰,活动度好,MRI可准确诊断。

01

恶性肿瘤影像标志

乳腺癌

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状,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TIC曲线多为流出型。

01

淋巴瘤

乳腺内单发或多发结节,MRI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TIC曲线呈平台型。

02

乳腺肉瘤

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MRI信号不均匀,强化明显,TIC曲线呈快速上升型。

03

增生性病变表现

乳腺囊性增生病

MRI可见乳腺内多发小囊肿,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信号均匀,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乳腺纤维囊性增生

乳腺增生性结节

MRI表现为乳腺内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影,T2WI信号稍高,增强后可见斑片状或条状强化。

MRI表现为乳腺内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信号均匀,增强后可见结节状强化,TIC曲线呈缓升型。

1

2

3

02

影像诊断方法论

基础扫描技术规范

扫描设备

扫描体位

扫描序列

扫描参数

选择合适的乳腺MR扫描设备,确保图像质量。

患者俯卧或仰卧,双臂上举,乳腺自然下垂。

常规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等,必要时可加做其他特殊序列。

根据设备性能和乳腺组织特点,选择合适的重复时间、回波时间、翻转角等参数。

动态增强曲线分析

曲线意义

反映病变的血管化程度、血管通透性和血流灌注情况。

03

结合形态学表现,分析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辅助诊断。

02

曲线评估

曲线类型

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可分为上升型、平台型和廓清型。

01

多模态序列对照

钼靶X线摄影

与MR检查互为补充,提高诊断准确性。

超声检查

对于囊性病变和实性肿块的鉴别有较高价值。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能够反映水分子扩散情况,辅助鉴别病变性质。

核磁共振波谱(MRS)

可检测乳腺组织内化学成分,为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03

恶性病变鉴别要点

形态学良恶性对比

恶性病变往往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或有毛刺。

形态不规则

恶性病变的边缘通常不光整,可能呈现分叶状、星芒状等。

边缘不光整

恶性病变内部结构常出现扭曲、紊乱,可见病理性钙化。

病灶内结构扭曲

信号强度差异特征

信号不均匀

恶性病变在T1WI上常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强度不均匀增高。

01

强化不均匀

动态增强扫描时,恶性病变强化多不均匀,可见病灶内血管增多、杂乱。

02

周围血管影

恶性病变常可见周围血管受压、破坏或中断,形成周围血管影。

03

强化模式特异性

早期强化

动态增强扫描时,恶性病变常表现为早期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腺体组织。

03

恶性病变内部强化多呈斑片状、不规则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02

斑片状强化

环形强化

部分恶性病变可表现为环形强化,周边强化明显,中心强化较弱。

01

04

特殊病例处理原则

隐匿性病灶判断

通过乳腺MRI检查,对病灶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以判断其是否为隐匿性病灶。

形态学分析

动力学评估

多模态影像对比

结合增强扫描的时间-强度曲线等动力学参数,辅助判断病灶的良恶性。

与乳腺X线摄影、超声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对比,以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术后复发评估标准

手术切除范围评估

通过乳腺MRI检查,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是否彻底,是否存在残留病灶。

影像学对比

肿瘤标志物监测

将术前与术后的乳腺MRI图像进行对比,观察病灶大小、形态等变化,以判断手术疗效及复发情况。

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提高乳腺癌复发诊断的准确性。

1

2

3

通过乳腺MRI检查,观察化疗后肿瘤的大小、形态、血供等变化,评估化疗的疗效。

化疗反应评估

根据化疗反应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调整

结合其他影像学及临床信息,对新辅助治疗后的预后进行判断,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预后判断

新辅助疗效监测

05

报告撰写规范

0级:需要召回,结合其他检查后再评估,需进行专业检查。

1级:未见异常,常规随访。

2级:良性病变,建议定期随访。

3级:可能是良性病变,建议短期内随访(3-6个月)。

4级:可疑恶性,建议活检明确性质。

5级:高度恶性,临床已经诊断为恶性,需手术治疗。

6级:已确诊为恶性,进行术后影像检查。

BI-RADS分级应用

肿块

形态、大小、边界、硬度、活动度等。

钙化

形态、分布、数量等。

血流信号

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