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果树炭疽病课件.ppt
文件大小:3.65 M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果树炭疽病孙盈盈,李高辉,韩子菡,俞黄格炭疽病是一类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有性阶段:Glomerellaspp.]侵染植物果实、叶片、花穗、枝梢引致受侵染组织局部性坏死的一类病害。主要果树炭疽病芒果、柿、番石榴、柑橘、葡萄、龙眼、荔枝、桃、李、梅、柰、枣、银杏、香蕉、番木瓜、枇杷、菠萝、青枣、板栗、西瓜、甜瓜、草莓、梨、苹果、核桃、咖啡、樱桃、黄皮等。症状及诊断要点果实:初期为褐色小圆斑点,后病斑扩大成形状不一的黑斑,病斑中央略下陷,果面有时龟裂腐烂,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的孢子团。果实染病多始于花期至果实迅速膨大期;小果受侵害后,有些产生小黑斑,迅速扩展引致小果皱缩、变黑而脱落,有些病菌潜伏无显症。核果类侵染果核已形成的幼果,病菌潜伏在幼果果皮中,只产生针尖大的小黑斑,或不显症,待果实近成熟或采收后,潜伏侵染的病菌在果肉扩展,引起果肉组织崩溃、腐烂,果面形成黑色、形状不一的病斑。叶片:因寄主种类不同而异芒果:产生黑褐色圆形或多角形小斑,后期病斑可愈合成大枯斑,造成开裂、穿孔;重病叶皱缩、扭曲,最后干枯脱落。荔枝、龙眼:叶尖发病前期叶面和叶背均为深褐色,健部和病部交界处颜色更深,呈赤褐色至黑褐色,到后期病部叶面为灰色,叶背仍为褐色。叶缘或叶内发病的则呈椭圆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潮湿时,叶背病部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叶向内纵卷,易脱落。柑橘(桃树)急性型(叶枯型):常从叶尖开始,初为暗绿色,像被开水烫过的样子,病、健部边缘处很不明显,后变为淡黄或黄褐色,叶卷曲,叶片很快脱落。柑橘(桃树)慢性型(叶斑型):状多出现在成长叶片或老叶的叶尖或近叶缘处,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初为黄褐色,后期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在天气潮湿时出现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的小液点,干燥时则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枝梢症状(以柑橘为例)由梢顶向下枯死:多发生在受过伤的嫩枝梢。初期病部褐色,以后逐渐扩展绕枝条一周,使病部以上枝条枯死。枯死部位呈黑色或灰白色,病、健部组织分界明显,病部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或受伤皮层处开始发病,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展成梭形,稍凹陷,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其上部枝梢很快全部干枯死亡。枝梢症状(以芒果为例)花穗受害变黑凋萎或腐烂多数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也有尖孢炭疽菌C.acutatum、香蕉炭疽菌C.musae等,有性阶段又发现则为围小丛壳Glomerrllacingulata或小丛壳G.acutatum,有些未发现有性阶段(如C.musae)。在自然条件下,有性阶段少见,多数以无性态完成其短生活史和进行病害循环。病菌特性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盘直径98~245μm,浅褐色,圆形或卵圆形,扁平或稍隆起。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质中,菌落初为白色至浅灰色,气生菌丝绒状,进一步生长菌落可转为粉红色,菌落生长至第2d既可以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并在菌落背面呈轮纹状分布。培养基质中产生的分生孢子椭圆形或者棍棒形,两端钝圆,中间略微凹陷,单孢,无色,有1~2个油球,大小为14.7~20.8μm×4.9~7.3μm。悬滴培养4.5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即可以达到90%,培养6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颜色黑褐色,心形或者圆形,平均大小为4.9~7.8μm×4.9μm。分生孢子盘人工培养基病果上挑取附着孢分生孢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8~36℃,适宜温度为18~32℃,最适温度26℃,致死温度52℃;分生孢子形成度范围为16~34℃,适宜温度为22~32℃,最适温度26℃,致死温度54℃;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0~35℃,最适温度28℃;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15~35℃,最适为28℃。在25~26℃时侵染钉形成率最高。光照有利于产孢,但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而黑暗则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水滴或相对湿度85%~100%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新植果园带菌苗木初侵染源老果园病株结果期果园芒果植株上的病叶、病枝、僵果、及落地的病枝、果残体老果园病株病害循环(以芒果炭疽病为例)当季叶、梢、花、幼果的新感染器官再侵染来源是叶、梢、花罹病器官上产生的或植株上病残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风、昆虫等传播;从植株上叶、梢、幼果各器官的伤口、皮孔、气孔上侵入,嫩叶、花序可直接侵入;一季可频繁发生多次的再侵染;果实上有潜伏侵染特性。雨水传播机制:溶解孢子团水溶性胶使孢子分散飞溅使孢子在不同植株或器官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