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 (2).ppt
文件大小:7.19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2.06千字
文档摘要

1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2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重者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3多见于冬春季节,但常有散发,儿童发病率高第2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护理评估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是寄居在人体鼻咽部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共有13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占90%以上。我国的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B群仅占少数。但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小儿中以B群流行为主。近年来新发现C群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本菌外界抵抗力很弱,对干燥、寒、热、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都极敏感。第3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膜炎奈瑟菌鼻咽部血流脑脊髓膜上感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期普通型轻型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止于此期此期加重此期加重发病机制第4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染源☆人是唯一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直接由患者传播少☆在潜伏期末期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存在于鼻咽分泌物中☆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流行病学第5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第6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易感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新生儿有来自母体杀菌抗体故发病少见☆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流行特征☆以冬春季为多,3~4月份为发病高峰☆呈周期性流行,3~5年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普遍性预防接种,可打破其流行周期第7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3天普通型☆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无症状,部分低热、鼻塞、咽痛等上感症状☆败血症期○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和呕吐、肌肉酸痛,神志淡漠○皮疹: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或大泡。部位多见于咽部、四肢和躯干、呈不对称分布、大小形态不一第8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9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发热、感染中毒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布鲁津斯基)征和Kernig(凯尔尼格)征(+)◎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第10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恢复期○体温下降○瘀点瘀斑消失、溃烂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第11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分型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第12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休克型◎严重毒血症寒战、高热、大片坏死性紫癜;◎顽固性休克发绀、四肢冷、血压下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膜刺激征缺如第13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混合型◎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预后极其严重第14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护理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检查:WBC明显升高,多在20×109/L左右,N明显升高,并发DIC血小板减少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升高为1000×109/L以上,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第15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护理评估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涂片○在瘀点处刺破、挤出少量组织液做涂片○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做涂片染色☆细菌培养:血或脑脊液培养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第16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护理评估心理、社会状况暴发型病情凶险,可于短期内危及生命,在流行期间在人群中将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本病具有传染性,家庭人员和社会人员以及患者之间不能密切接触,患者孤独感明显部分后遗症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