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复苏室护士职责
一、工作概述
内镜室复苏室护士在保障患者在内镜检查及治疗后的安全与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且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患者苏醒前的严密监测到苏醒后的精心照护,从基础生命体征的把控到心理层面的安抚,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内镜室复苏室护士的专业介入。
二、工作准备阶段职责
(一)环境与设备准备
1.环境清洁与消毒
每天提前到达工作岗位,按照严格的消毒规范对复苏室进行全面清洁。包括地面、墙面、床单位、桌椅等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确保无卫生死角,为患者创造一个干净、安全的复苏环境。检查并更换床单位的床单、被套、枕套等,保证其整洁、无污渍。同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至适宜范围(温度一般保持在22-24℃,湿度在50%-60%)。
2.设备检查与维护
对复苏室内的各种设备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其性能良好、运行正常。如心电监护仪,需检查电极片是否充足、导联线是否完好,开机测试各项参数显示是否准确;呼吸机要检查气源连接是否正确、管道有无漏气、湿化器水位是否合适等;除颤仪要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电极板是否清洁等。此外,还需检查吸氧装置、吸引器等设备,确保其随时可正常使用。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设备问题,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并做好记录。
3.急救药品准备
检查急救药品的种类和数量,确保其齐全且在有效期内。常见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要按照规定的数量储备,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便于取用。对药品的外观进行检查,如有无变色、沉淀、过期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同时,建立药品使用登记本,记录药品的出入库情况和使用情况。
(二)人员与物品准备
1.人员沟通与协调
与内镜检查及治疗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了解当日预计进入复苏室的患者数量、病情特点、检查及治疗方式等信息。提前做好人员安排,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与麻醉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情况以及麻醉过程中的特殊情况,以便在患者复苏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2.物品准备
准备好患者复苏所需的各种物品,如吸氧面罩、吸痰管、口咽通气道、注射器、输液器等。检查物品的质量和有效期,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治疗情况,准备相应的护理用品,如伤口敷料、约束带等。同时,准备好病历夹、护理记录单等,以便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情况。
三、患者接收与评估职责
(一)患者接收
当患者从内镜检查或治疗室转运至复苏室时,护士要与护送人员进行详细的交接。了解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检查及治疗情况、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情况、生命体征等信息,并进行核对。协助护送人员将患者平稳地转移至复苏床,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肢体和各种管道,避免发生意外。
(二)初步评估
1.生命体征评估
立即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初始值。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颜色,判断有无发绀等缺氧表现。触摸患者的脉搏,评估其频率、节律和强度。同时,检查患者的体温,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意识状态评估
通过呼唤患者姓名、轻拍其肩部等方式,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对患者的意识水平进行量化评估,观察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反应。根据评分结果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并做好记录。
3.气道评估
检查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有无舌后坠、口腔分泌物堵塞等情况。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有无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喘息等表现。对于存在气道梗阻风险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放置口咽通气道、清理口腔分泌物等。
4.伤口及管道评估
检查患者的检查或治疗部位有无出血、渗血、肿胀等情况,如有伤口,观察伤口的敷料是否清洁、固定是否牢固。检查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如静脉输液管、胃管、导尿管等,确保其通畅、无扭曲、无打折,固定良好。观察管道内的液体颜色、性质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四、患者复苏过程中的护理职责
(一)生命体征监测与维护
1.持续监测
在患者复苏过程中,护士要持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5-15分钟记录一次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参数。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如心率是否逐渐恢复正常、血压是否稳定等。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过高或过低、呼吸急促或不规则等,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2.维持呼吸功能
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是复苏过程中的关键。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一般不低于95%)。对于呼吸抑制或呼吸困难的患者,协助医生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如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