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患者麻醉管理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麻醉方案规划
01
患者术前评估
03
气道管理要点
04
循环系统维护
05
特殊并发症预防
06
麻醉后管理
患者术前评估
01
神经损伤程度分级
重度神经损伤
肌力完全丧失,不能自主活动,腱反射消失,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03
肌力减弱,但能独立行走和站立,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
02
中度神经损伤
轻度神经损伤
肌力正常,但运动时有疲劳感,腱反射减弱。
01
呼吸功能储备检测
评估患者肺通气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呼吸受限。
肺活量测定
了解患者通气和换气功能,评估呼吸衰竭的程度。
动脉血气分析
评估患者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判断是否存在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障碍。
肺功能检查
关节挛缩风险分析
关节活动度评估
检查患者各关节的活动范围,确定是否存在关节挛缩。
01
肌肉张力评估
评估患者肌肉张力,判断是否存在肌张力增高或降低。
02
关节稳定性检查
检查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是否存在关节脱位或关节松弛。
03
麻醉方案规划
02
全麻
适用于大型手术或复杂手术,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意识及肌松。
区域麻醉
适用于小型手术或局部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保持意识清醒,减少全麻带来的风险。
全麻与区域麻醉选择
肌松药使用原则
合理使用
根据手术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肌松药,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松弛。
03
在肌松药使用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及肌松程度,及时调整剂量。
02
严密监测
谨慎使用
由于患者肌肉已受损,对肌松药敏感,需谨慎使用,避免剂量过大导致呼吸抑制。
01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保温,避免低温环境对患者的影响。
术前保温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如使用保温毯、加热器等。
术中保温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低温现象。
监测体温
低温风险防控策略
气道管理要点
03
困难气道预警标准
呼吸困难
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频率增加或减慢等呼吸困难表现。
01
呼吸音异常
喉部发出哮鸣音或呼吸音减弱。
02
呼吸暂停
出现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
03
气道梗阻
有异物阻塞或喉痉挛等引起气道梗阻的情况。
04
气管插管体位调节
仰卧位
侧卧位
头低脚高位
半坐位
适用于全身麻醉后患者,可使口腔、咽腔和气管处于同一纵轴线上,便于插管。
适用于颈部活动受限或口腔内有异物需排出的患者。
适用于喉痉挛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可使声门位置降低,便于插管。
适用于气管内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使分泌物易于咳出,同时减轻喉部肌肉张力。
术后拔管指征判断
自主呼吸恢复
肌力恢复
意识清醒
喉部反射恢复
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呼吸频率和节律正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水平。
患者能够清醒地回答问题,并且能够配合医生的指令进行呼吸动作。
患者能够自主抬头、张口和吞咽,并且四肢肌力恢复正常。
患者对咽部刺激有咳嗽反射,能够有效地咳出气管内分泌物。
循环系统维护
04
自主神经功能监测
通过监测心率的变化,评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心率变异性分析
时刻关注血压变化,预防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血压异常波动。
血压波动监测
反映末梢循环状况,帮助判断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皮肤温度与色泽观察
容量管理方案设计
评估患儿体液平衡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和摄入量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液体治疗方案。
01
监测尿量和尿比重
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和体内液体的平衡状况。
02
预防液体过载或不足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液体过多导致的心力衰竭或液体不足导致的脱水。
03
低血压应对流程
如出现低血压,立即给予生理盐水扩容,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紧急处理措施
病因诊断与治疗
脏器功能保护
积极查找导致低血压的原因,如感染、失血等,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低血压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特殊并发症预防
05
恶性高热预警机制
6px
6px
6px
对患儿进行体温监测,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升高。
术前体温监测
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恶性高热的麻醉药物,如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等。
麻醉药物选择
询问患儿家族中是否有恶性高热病史,以评估风险。
家族病史调查
01
03
02
一旦发现恶性高热,立即采取降温、输氧、纠正酸中毒等紧急处理措施。
应急处理措施
04
麻醉药物剂量控制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避免过量导致患儿苏醒延迟。
手术时间安排
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儿疲劳和苏醒困难。
术前镇静药物使用
术前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以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术后疼痛。
术中监测与评估
术中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延迟苏醒因素排查
术后对患儿进行持续呼吸监测,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