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切病人麻醉管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手术特征与风险
02
术前评估要点
03
麻醉方案设计
04
术中管理流程
05
并发症防治措施
06
术后监护规范
01
手术特征与风险
气管切开术式分类
采用外科手段切开气管前壁,插入气管套管,建立人工气道。
常规气管切开术
通过穿刺、扩张气管前壁,插入气管套管,建立人工气道。
经皮气管切开术
应用激光或电凝技术,无需切开气管前壁,直接插入气管套管,建立人工气道。
无创气管切开术
患者气道解剖特殊性
6px
6px
6px
气切患者可能存在气管狭窄的情况,麻醉操作需谨慎。
气管狭窄
如喉结过大、会厌卷曲等,可能导致气管插管困难。
喉部解剖异常
部分患者气管壁较软,麻醉后易塌陷,导致呼吸困难。
气管软化
01
03
02
如颈短、颈部肿物等,可能导致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操作困难。
颈部活动度受限
04
麻醉操作潜在风险
呼吸困难
麻醉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插入气管套管。
01
窒息
如气管切开不顺利或气管套管移位,可能导致患者窒息。
02
喉头水肿
手术操作可能引起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或窒息。
03
肺部感染
气管切开后,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易进入肺部,增加感染风险。
04
02
术前评估要点
气道通畅度分级
评估患者气道阻塞程度
通过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气道阻塞程度,以便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管路。
评估气道通畅度
评估插管难度
包括口腔、鼻腔、咽喉等部位的通畅度,以及颈部活动度对气道的影响。
根据患者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情况,预估插管难度,并准备适当的插管工具。
1
2
3
基础疾病筛查清单
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其他疾病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部感染等,需评估其对麻醉和手术的影响。
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需控制病情稳定,评估麻醉风险。
如脑卒中、脑外伤等,需评估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
包括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等,需了解其病情及对麻醉的影响。
急救预案制定
包括升压药、降压药、强心药、抗过敏药等,以及急救设备如吸引器、氧气等。
准备急救药品
制定气切病人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应急处理流程,如插管困难、呼吸困难等。
设定急救流程
确保参与气切病人麻醉的医护人员都接受过专业培训,熟悉急救预案和操作流程。
人员培训
03
麻醉方案设计
诱导方式选择标准
病人身体状况
麻醉深度
气道状况
药物选择
考虑病人年龄、身体状况和有无并发症,选择适合的麻醉诱导方式。
评估气切病人的气道通畅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气管插管或喉罩。
根据手术需要和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深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选用起效快、副作用小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等。
持续监测
在麻醉维持期间,持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确保通气安全。
呼吸机辅助通气
根据需要,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确保氧供和通气量。
气道管理
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
麻醉深度调整
根据手术进程和病人反应,适时调整麻醉深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维持期通气策略
肌松药物应用原则
合理使用
严格掌握剂量
监测肌松程度
逆转肌松
根据手术需要和病人情况,选择使用肌松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松弛。
严格控制肌松药物的剂量,避免过量导致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在肌松药物使用过程中,持续监测肌松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手术结束时,及时使用肌松药物逆转剂,恢复肌肉功能,确保病人安全。
04
术中管理流程
气道压监测指标
监测患者呼吸时气道内的峰值压力,评估气道的阻力和呼吸肌的力量。
气道峰值压力
反映整个呼吸周期内的平均压力,有助于判断通气效果和呼吸肌的负荷。
平均气道压力
评估呼气末肺泡的开放情况,避免肺泡塌陷和小气道闭合。
呼气末正压
分泌物清除技术
气管内吸痰法
通过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处,用吸痰管直接吸出气管内分泌物。
03
利用重力作用,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分泌物自然流出。
02
体位引流法
吸引法
通过吸引器将口腔、鼻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突发窒息处理步骤
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发现患者突发窒息,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采取急救措施。
01
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
用手或吸引器迅速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和气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02
进行心肺复苏
若患者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继续清除呼吸道异物,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03
05
并发症防治措施
导管移位预警机制
评估导管位置,确定导管固定方式,检查导管固定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术前评估
术中监测
术后护理
在改变体位、头部活动等操作时,密切关注导管位置及固定装置情况。
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及固定装置,确保导管不移位、不脱落。
出血与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