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患者急救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预检分诊流程
01
急救护理概述
03
急救措施实施
04
护理监测要点
05
多学科协作机制
06
设备与药品管理
01
急救护理概述
危急重症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危急重症定义
指病情严重、复杂,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症。
02
分类标准
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紧急程度,危急重症可分为多类,如呼吸系统急症、心血管系统急症、神经系统急症等。
急救护理核心目标
挽救生命
预防并发症
缓解症状
促进康复
迅速识别并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紧急状况,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和不适。
在急救过程中,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情况,减少患者风险。
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急救时效性原则
急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
快速反应
高效救治
紧急处理
在急救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对于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应优先处理,以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
02
预检分诊流程
快速评估(ABCDE法)
A(Airway)
快速评估患者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或窒息风险。
B(Breathing)
评估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有无呼吸困难。
C(Circulation)
检查患者脉搏、血压、皮肤颜色等,评估循环状况。
D(Disability)
评估患者有无瘫痪、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E(Exposure)
充分暴露患者身体,以便快速进行全身检查并发现潜在问题。
危重程度分级工具
急诊重症监护指征评分(EMV)
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因素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指征(ICU-Triage)
对患者生理功能及慢性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预测死亡风险。
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疗资源情况,决定患者是否适合进入ICU治疗。
1
2
3
分诊通道优先级管理
确保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避免延误病情。
优先处理危重患者
急诊患者应优先处理,同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急诊与重症优先
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给予优先救治和关注。
特殊患者优先
03
急救措施实施
心肺复苏标准化流程
识别心脏骤停
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吸和心跳,若无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胸外按压是暂时的人工循环方式,按压位置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每次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
开放气道
采用抬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人工呼吸
对于无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患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通常采用口对口吹气法。
气道管理与氧疗规范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02
04
03
01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
吸氧疗法
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缓解缺氧症状,通常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气道湿化与保护
在吸氧或机械通气过程中,要注意气道湿化,防止呼吸道干燥和痰痂形成。
循环支持技术要点
评估循环状态
液体复苏
升压药物应用
心电监测与除颤
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来判断循环状态。
对于休克患者,应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改善循环状况。
在血容量充足的前提下,若血压仍不稳定,可酌情使用升压药物。
对于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立即进行心电监测和除颤治疗。
04
护理监测要点
生命体征动态追踪
体温
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01
呼吸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及时识别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危险状况。
02
心率
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异常情况。
03
血压
定期测量患者血压,确保血压稳定,预防休克或高血压危象。
04
危象预警指标识别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肾功能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及时发现脑疝、颅内高压等危象。
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象。
监测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心力衰竭、休克等危象。
监测尿量、尿比重、肌酐等指标,及时发现急性肾损伤等危象。
加强患者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评估患者血栓风险,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如使用弹力袜、定期活动肢体等,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定期评估患者皮肤状况,采取减压措施,如使用气垫床、定期翻身等,预防压疮发生。
对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