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临床使用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流程规范
03
参数调节策略
04
并发症应对方案
05
临床监测管理
06
维护与培训体系
01
设备基础认知
01
设备基础认知
PART
吸气相
通过正压将气体压入肺部,使肺泡充气。
01
呼气相
呼吸机停止送气,肺泡内压力大于气道压,肺泡内气体排出。
02
气道压力监测
通过传感器监测气道压力变化,确保通气安全。
03
氧气混合与输送
根据患者需要,调节氧气浓度,并将其输送至患者肺部。
04
呼吸机工作原理
07
06
05
04
03
02
01
呼吸衰竭:通气功能障碍导致的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适应症: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流受限导致的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
气胸: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受压。
禁忌症:气胸、大量胸腔积液、肺大泡等。
大量胸腔积液:液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受压。
适应症与禁忌症
08
肺大泡:肺泡内压力过高,导致肺泡破裂形成气泡。
机型分类及选型标准
按照使用场所分类:院用呼吸机、家用呼吸机。
院用呼吸机:功能全面,适用于各种呼吸衰竭的治疗。
家用呼吸机:体积小、便于携带,适用于家庭氧疗和简易呼吸支持。
按照通气模式分类:定容型、定压型、双水平型等。
定容型:按照预设的潮气量进行通气,适用于需要严格控制通气量的患者。
定压型:按照预设的压力进行通气,适用于需要保持较高通气压力的患者。
双水平型:结合了定容型和定压型的优点,具有更好的通气效果和舒适性。
02
操作流程规范
PART
设备预检与准备流程
检查设备
检查呼吸机各部分是否完好,包括主机、管路、湿化器、电源等。
01
清洁与消毒
对呼吸机各部件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02
安装与检查
安装湿化器、过滤器、管路等,并检查各连接部位是否紧密。
03
预充氧
使用纯氧对呼吸机进行预充,确保氧浓度达到规定标准。
04
患者连接操作步骤
患者准备
调节参数
连接管路
观察患者反应
将患者移至适合的位置,保持呼吸道畅通,清洁口腔和鼻腔。
将呼吸机管路连接至患者气道,确保连接紧密,避免漏气。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令,调节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
连接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呼吸状况及有无不适,及时调整参数。
初始参数设置原则
潮气量设置
呼吸频率设置
吸呼比设置
压力设置
根据患者体重和病情设定合适的潮气量,避免过大或过小。
根据患者自主呼吸频率和病情设置呼吸频率,确保患者呼吸平稳。
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吸呼比,一般吸气时间较长,呼气时间较短。
根据患者病情和呼吸机类型设置合适的压力,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03
参数调节策略
PART
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和病情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如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
通气模式选择标准
患者自主呼吸状况
通过血气分析评估患者的氧合状况,选择能保证足够氧合的通气模式。
氧合状况
根据患者的肺部病变情况,选择能避免或减轻肺损伤的通气模式,如肺保护通气策略。
肺部病变情况
潮气量与频率调节
潮气量设置
根据患者的体重、性别、年龄和病情等因素,设定合适的潮气量,避免过大或过小。
频率调整
潮气量与频率的协调
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和通气需求,调整呼吸机的频率,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通气支持。
在保证患者通气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潮气量和频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以降低呼吸肌负担和避免过度通气。
1
2
3
报警阈值设定规范
设定合适的气道压力报警阈值,以确保患者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不会因气道压力过高或过低而受到损害。
气道压力报警
设定潮气量上下限报警,以便及时发现呼吸机送气量不足或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突然下降等情况。
潮气量报警
设定氧浓度报警阈值,当氧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及时报警,提醒医务人员调整氧浓度,以保证患者的氧合需求。
氧浓度报警
04
并发症应对方案
PART
气压伤预防措施
调整呼吸机参数
呼吸道管理
监测压力变化
定期检查设备
根据患者情况和呼吸机类型,合理设置吸气压和呼气压,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导致气压伤。
定期监测呼吸机管道内的压力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堵塞和窒息。
定期对呼吸机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人机对抗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情况
调整呼吸机参数
药物治疗
紧急处理
发现人机对抗时,立即评估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确认呼吸机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如吸气压、呼气压、频率等,以缓解人机对抗。
在调整参数的同时,可给予患者适当的镇静和肌松药物,以减少呼吸肌的做功和耗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