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感染预防控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感染防控基础理论
02
风险评估体系
03
核心防控措施
04
重点环境管理
05
特殊操作防控
06
多学科协作机制
01
感染防控基础理论
危重患者易感因素分析
6px
6px
6px
危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
免疫力降低
危重患者通常住院时间较长,与医院内病原体接触机会增多。
长时间住院
危重患者常需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管等,增加了感染风险。
侵入性操作
01
03
02
危重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进一步降低抵抗力。
并发症及多器官衰竭
04
感染传播核心途径
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血液和体液传播
媒介物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通过空气飞沫、气溶胶等形式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如输血、注射等。
通过医疗器械、植入物等媒介物传播。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
临床症状
血液、尿液等标本检测出病原体或相关抗体。
实验室检测
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感染病灶。
影像学检查
与感染患者或污染环境有接触史。
流行病学证据
02
风险评估体系
高危患者筛选工具
临床评估指标
基于患者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制定针对性的筛选标准。
感染风险评估表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
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记录感染风险因素及评分,用于早期发现高危患者。
通过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1
2
3
病原体流行趋势监测
专题调查
针对特定感染病例或感染暴发事件,开展专题调查,追踪感染来源,控制传播。
03
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医务人员手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消除感染隐患。
02
环境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定期收集、分析医院内感染数据,掌握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
01
感染暴发预警阈值
感染率监测
设定感染率预警值,当感染率超过预警值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01
病原体耐药性监测
监测病原体耐药率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降低耐药菌感染风险。
02
风险评估模型
建立感染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多种感染风险因素,预测感染暴发可能性,及时预警。
03
03
核心防控措施
接触隔离规范
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包括使用手套、隔离衣、面罩等防护用品,防止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患者安置与管理
环境与物品消毒
将感染患者或定植者置于单独病房,或采取床旁隔离措施,限制其活动范围,减少与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的接触。
加强患者周围环境和物品的清洁与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如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等。
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治疗、护理等操作过程中不受污染。
无菌技术操作要求
无菌操作基本原则
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和敷料,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严格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无菌器械使用与管理
对于需要穿刺或置管的患者,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穿刺与置管操作
手卫生执行等级
手卫生时机
手卫生依从性
手卫生方法
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关键时机执行手卫生。
采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确保手部彻底清洁。
加强手卫生意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确保患者安全。
04
重点环境管理
ICU空气净化标准
ICU应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标准,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
空气洁净度
ICU应设置合理的通风换气系统,确保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通风换气
ICU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空气消毒
设备表面消毒频率
呼吸机、吸痰器等设备
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对表面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滋生。
床单、被褥等物品
地面、墙面等环境表面
应定期进行更换和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卫生死角。
1
2
3
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感染性废物
如使用过的棉签、敷料等,应放入专用黄色垃圾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01
损伤性废物
如注射器、针头等锐器,应放入专用锐器盒中,避免刺伤人员。
02
药物性废物
如过期药品、废弃的药液等,应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03
05
特殊操作防控
侵入性导管维护
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以降低感染风险。
03
每天对导管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导管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更换导管,以减少感染风险。
02
导管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侵入性导管插入时,必须遵循无菌操作规程,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
01
使用呼吸机时,需对管路进行定期消毒,以减少细菌滋生。
呼吸机管路消毒
定期排放呼吸机冷凝水,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
冷凝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