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
摘要:课程思政主要指高校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针对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发掘与分析,并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在奠定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本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出发点,以《汽车英语》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具体方法。
关键词:汽车英语课程思政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
当前,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都是教育领域人才培育焦点问题,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严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可以在职场上应用英语灵活交流、沟通的高素质人才。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普及,该种教学模式并非单一线上教学、线下教學的结合,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与教育模式的深度整合,这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了教育界改革的新方向[1]。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之后,混合式教学将会成为教育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在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久以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一直放在技能培养和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需要将传统的英语教学转化为英语教育模式,混合式教育将是下一阶段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而课程思政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创新理念,两者无论是在方法,还是内容上,都是具有契合性的,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需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让改革能够渗透至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2]。
1概念界定
1.1混合式教学
线上学习是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并在网络上完成学习任务。线下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来获取知识。传统的线下学习,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还有书本阅读、课外实践、听课、练习等等。简单而言,混合式学习就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模式,即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可能是多种途径的混合,混合式学习模式已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混合式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应该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因此本文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宗旨是利用多元化手段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其核心思想是和谐意识、多元共存、友善尊重和包容理解,这种理念与课程思政的内涵是相互吻合的[3]。
1.2课程思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政课程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在内的思政教育体系,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渠道作用。但是,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困境,部分高职院校未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没有将具体的政策落实到实处,长效机制还需持续完善,思政课、专业课教学中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基于新时代对思政教育提出的要求,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4],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基于此,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意见。
从本质来看,课程思政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倡导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借助课程载体,挖掘出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7]。在课程设计上,课程思政并不是单一的思政教育,而是将育人职责划分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中,在专业课、公共课和通识课中,都要做好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使之与思政课之间相互融合,在覆盖面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不同,要求多层次、多领域的融合,将其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意识。
2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问题
要研究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相关问题,首先有必要从学生参与视角下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分析。从总体来看,课程思政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证实,当前,各个学校致力于从“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入手来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结果显示,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式氛围,学生的主动互动次数显著增加。各科教师努力围绕不同的学科知识点,对学生开展价值引领,在教师的启迪和帮助下,学生对关联知识的文化、思想要素有了深刻顿悟,这也让专业课的教学更具时代感。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对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