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的分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按病原体类型
02
按传播途径分类
03
按感染部位划分
04
流行病学特征分类
05
预防控制等级分类
06
国际卫生条例分类
01
按病原体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艾滋病
水痘
登革热
EB病毒感染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出现疱疹为特征。
由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高热、颈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
细菌性传染病
伤寒
细菌性痢疾
百日咳
猩红热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可致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可伴有鸡鸣样回声。
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经蚊传播,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等。
01
血吸虫病
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因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02
蛔虫病
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致的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03
钩虫病
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丝状蚴的泥土而感染。
04
02
按传播途径分类
空气与飞沫传播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人际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流感病毒
通过空气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释放出的飞沫中含有结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病毒。
麻疹病毒
接触与体液传播
埃博拉病毒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而传播。
03
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02
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
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如性接触、共用针具等。
01
媒介生物传播
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是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
疟原虫
登革热病毒
莱姆病螺旋体
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登革热疾病。
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导致莱姆病的发生。
03
按感染部位划分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易流行。
01
肺结核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02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等。
03
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和疼痛。
04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
甲型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血液系统传染病
艾滋病
丙肝
乙肝
疟疾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进入血液后引发症状。
04
流行病学特征分类
高传染性暴发型
典型疾病
传播途径
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措施
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
主要通过飞沫、血液、性接触等高效传播途径。
通常较高,病情严重,需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密切接触者追踪等。
地域性流行疾病
登革热、西尼罗热等。
典型疾病
通常与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媒介昆虫等有关。
传播途径
地域性差异较大,病情严重程度不一。
发病率和死亡率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防蚊灭蚊、接种疫苗等。
预防措施
季节性高发疾病
典型疾病
水痘、EB病毒感染等。
02
04
03
0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季节性高峰明显,病情轻重不一。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接触患者疱疹液等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接触患者及患者用品。
05
预防控制等级分类
甲类强制管理疾病
鼠疫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01
霍乱
霍乱是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脱水、肌肉痛和循环衰竭为特征,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
02
乙类严格管控疾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
01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