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1)特征:(2)评价:
2.春秋战国:举荐制或军功爵制(1)举荐制(客卿制)(自荐和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军功爵制(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由看重血缘向看重能力转变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世官制受到冲击;②尚贤思想兴起,争霸战争的需要。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才能军功大小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是一种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4)从世官到尚贤变化的原因:(2)标准:(3)趋势:(5)特点:(6)影响: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目的:控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3)实质: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4)结果:
4.汉朝——察举制(1)历史背景①汉初原有选官制度已经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②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2)方式:品行、才学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3)标准:常科、特科(4)分类: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6)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①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5)评价:②局限:后期世家大族操纵选官权,造成阶级固化,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4)特点: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指导思想:儒家(开儒学取士之先河)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汉书·周仁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汉书.蔡玄传》概念: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1)原因:①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动荡,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察举权;②察举制弊端暴露,选举不实;③人员流动大,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20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2)目的:(3)开始(4)内容:
积极(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消极(后期):后期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中正定品,吏部授官,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7)影响:(6)特点: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6)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制举和常举);“投牒自进”,士人可自由报考;公开考试,有具体科目和具体程式;择优录取,公平公正;6.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背景:①门阀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②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③为加强中央集权;(2)隋朝创立(4)分类: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②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其中明经和进士最受重视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完善(5)程序: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才能正式任官(铨选)
特点:地位越来越高;考试程序越来越公平;录取人数越来越多;录取人员的阶层越来越平民化7、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宋完善措施:①“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②严格考试程序,“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③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制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录取人数大大增加。④平衡地域:实行南北分卷,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对南方不公平)⑤实行殿试制度,形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