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选必涉及章节:选必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8.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5.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6.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2:4.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7.古代的商业贸易12.水陆交通的变迁14.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选必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9.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时空坐标:
政治上: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中外朝制度等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经济上:汉初休养生息;小农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全国推广;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等,国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经济联系;两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盛行。思想文化上:治国实现由“黄老之学”到“尊崇儒术”,儒学取得正统地位;隶书流行,汉赋兴盛,数学、医学、农学、史学取得进步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张骞通西域,加强联系;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加强对西南、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外关系上: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范围得以拓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总体特征:两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阶段特征:
考情分析全国卷地方卷2023全国新课标卷·刺史制度2023全国甲卷·两汉更迭2022全国乙卷·地方治理(虎患)2022全国乙卷·汉代经济发展2022全国乙卷·司马迁、汉代儒学2022全国甲卷·汉代监察制度2022全国Ⅲ卷·东汉屯田制2021全国Ⅰ卷·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24浙江卷·汉代尚书职能2024浙江卷·汉代均输平准2023山东卷·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2023浙江卷·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黄老之学2023江苏卷·黄巾军起义与东汉衰亡2022湖南卷·以农为本2021湖南卷·汉初防外戚干政、汉初地方制度改革2021广东卷·汉代儒学考点整理:
(二)治国思想:奉行“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时段措施汉高祖“兵皆罢归家”,“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与强盛一、西汉的建立:(一)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①原因:汉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政局不稳;吸取秦亡教训。②措施:轻刑罚、薄赋敛、重农桑,倡节俭、削军队等。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黄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结果: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制度建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承秦制:承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有所损益: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书·诸侯王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力,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史记·吕太后本纪》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从俗而治,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确保刘家天下,确保皇位传承稳固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汉承秦制”:①承袭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