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pptx
文件大小:4.25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84千字
文档摘要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

2。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前722-前481)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

(《资治通鉴》以前403年三家分晋为战国开始);

曹宋襄公

陈邗海

蔡沟

芍陂

吴王阖闾吴

(前514-前496在位)

江越王勾践越;

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田氏代齐、三

家分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煮盐;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洛郑国渠

郑国渠

渭秦

都江堰

都江堰

◎都城

重要水利工程;

五。文五Ⅱ

材料二: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左传》

秦国材料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商鞅变法;

手工业发展: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发展:

货币流通广泛,私商出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氐;

特点:奴隶主的改革;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

魏国:李悝(法家始祖)变法;

代表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特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更加彻底,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在政治领域也进行改革

影响: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项目;

1.积极:

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

轻罪重罚,刑法严苛,为秦暴政埋下祸根;

文化高压不利思想自由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伦理道德、天地自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相互论战,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二)背景:(1)社会变革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

②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2)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

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O

②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③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出

“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天行有

常”,“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代表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战国诸子

(4)墨家:代表墨子,下层平民利益,提倡

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

贤”“尚同”等。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

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为新兴地主登上历史舞台奠定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政治: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礼崩乐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

③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

决定

生产关系变革: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新兴地主

政治改革思想文化;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