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文件大小:482.24 KB
总页数:4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2.52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教学课件——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本

位;课堂导入;目录;知识点梳理

(含概念辨析和阐释与图解历史及拓展延伸与易错混淆);;(2)过程;3.民族关系的变化;概念辨析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

(1)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

令诸侯;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完成统一大业。

(2)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主之间的战争;战国时期的

战争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

制的政治制度。;时

间;时间;拓展延伸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符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2)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

的重要力量。

(3)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教育成就:以“”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

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过多干

预,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这些观点见于

《老子》一书。;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易错混淆

道家学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

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

兴起于东汉。;;2.主要派别及主张;3.影响;概念阐释

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动生产

的读书人。;课堂重点内容思考与探究;;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发生的变化。;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

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

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

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

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

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

秦国对大国的超越》;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

富强的主要因素。;战国时期的文化变迁

史料三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

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

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种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

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

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根据史料一,分析战国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

史料四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

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

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史料五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

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

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习题当堂检测

(现学现做,提升巩固

知识掌握程度);;2.商鞅认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兵农怠而国弱”,这

一思想也成为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

重要举措是();解析:材料“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意为国家依靠农

耕和作战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尊贵,商鞅对农

耕和作战的强调体现在奖励耕战,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法律的作

用,排除B项;法家强调君权独尊,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儒

家重视重建伦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项。;;4.如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解析:据材料可知,墨子、孔子、孟子、惠施、庄子、荀子、

韩非之间存在广泛的师徒关系或者熟识关系,体现了诸子思想之间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