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单元总结课件--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4.15 M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4.39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单元总结

单元结构图示

[问题1]史实与特征提炼:将A、B、C、D空白处填写完整。A.①王位世袭制;②内外服制;③宗法制、分封制;④原始民主传统B.政权与族权相结合,集权程度不高C.①铁犁牛耕,兴修水利;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③“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出现,货币形制多样,中心城市兴起;④重农抑商D.华夏认同,华夏族壮大

[问题2]阶段特征运用。材料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据钱穆《国史新论》整理

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宗法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序号)。从其中任选2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时期基准特征解释说明西周、春秋战国两汉郎吏社会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以后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提示]时期基准特征解释说明西周、春秋②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形成世卿世禄制,成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制度战国③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两汉郎吏社会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①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唐以后④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完善,成为此后直至清末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

微专题突破一从商周之变与统一奠基视角看西周面相

【认识提升】西周宗法分封制对早期国家向统一国家转变有重要意义;宗法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也是规范社会秩序、齐整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强化训练】1.商朝王位继承先以兄终弟及为主,后向嫡长子继承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这些转变有助于()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B.推动王位世袭制的形成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实现儒学的齐家平天下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到周王位继承方式从兄终弟及、立子以贤转变为嫡长子继承,标准趋于明确,有助于政治统治稳定有序,故选A项;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形成,排除C项;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

2.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A.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特点B.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C.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管理D.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B

【解析】材料中列鼎制度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可以看出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是一样的,有利于强化对西周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列鼎制度的等级色彩与一致性特征,与血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仅体现等级,还体现文化的一致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西周墓葬的列鼎制度以及青铜铭文所体现的文化认同,与青铜文化繁荣无关,排除D项。

3.从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来看,殷卜辞绝大多数是对神灵的祈祷与贞问,西周时期的彝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这客观上反映了()A.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B.商周政权弥漫着神权色彩C.新生产工具的迅速发展D.早期国家治理观念在改变D

【解析】据材料“西周时期的彝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人得到关注,体现了人文观念,反映了商周时期国家治理观念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多载人事”,未涉及“天”“民”,无法得出敬天保民思想的出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礼器上多记载人事,而不是神灵,说明西周时期的政权没有弥漫着神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新的生产工具的论述,排除C项。

二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国家的酝酿与准备

【认识提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变动,进而引发了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