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碳中和概论》课件第1章 绪论.pptx
文件大小:1.94 M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85千字
文档摘要

第1章绪论

《碳中和概论》

1.1

碳中和的基本概念

1.1.1碳中和的定义

(1)

地球系统本身吸收和固定来自人类活动的“额外”碳的能力。

(2)

将CO2固定在植被、土壤或海底;将CO2注入油气田或注入地球深处封存;收集CO2后制成化学或生物制品等。

03

当自然和人为固碳的总量与人为排放的碳量相等时,就实现了碳中和。

自然过程固碳

人为固碳

碳中和与碳的“零排放”的区别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如国家、省市或企业园区),排放的碳(主要是指CO2)与通过自然和人为过程固定的碳在数量上相等,即达到净零排放状态。

1.1.2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1)碳库:地球上的碳储存在的不同子系统

大气圈碳库:大气圈碳库含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重大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和地表枯枝落叶层。

海洋碳库: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岩石圈碳库: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形式的化石能源碳库是岩石圈碳库中最重要的碳库。

各碳库之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实现碳转移,从而导致碳库之间发生碳含量的变化。

1.1.2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2)气候变化与碳循环

构造尺度气候变化:数十万年以上的气候变化。

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由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驱动的气候变化,描述地球轨道的参数主要有:

偏心率:偏心率表示轨道的椭圆程度。

地轴倾斜度:地球自倾斜程度会周期性变化。

岁差:地球近日点出现的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1.1.2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3)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最近1000多年,欧洲发生了两个重要的气候事件,即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

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300年,期间欧洲北方人在格陵兰西南缘的冰盖外侧定居并种植小麦,气候比现今还温暖。

小冰期:公元1400-1900年,期间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大幅扩张,冬季变长变冷,庄稼欠收,是灾难性的气候时期。

1.1.2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冰芯

冰芯记录了气温和大气化学信息,通过年层纹理可精确测定年代。

热带海洋珊瑚

珊瑚生长有年纹层,易于定年,通过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获得海洋表层温度变化的信息。

树轮

洞穴石笋

树轮的宽度变化与生长条件和气候环境具有强相关性。

石笋通过年纹层可精确测年,其碳、氧同位素反映气候变化

(3)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1.1.3人为排放与全球增温

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向地表辐射热量,导致地表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的作用。

温室效应

能够吸收地表长波辐射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氯烃及水汽等。

温室气体

大气中CO2浓度从280ppm增加到560ppm时,气候系统完全响应并达到新平衡态时,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增加幅度。

气候敏感度

《巴黎协定》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2℃温控目标国际条约。

全球温控目标

1.2

全球各国碳中和路线图

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50年下降50%~52%;

2035年实现100%清洁电力目标;

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美国

德国:到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

法国:2050年实现碳中和;

日本:2050年实现碳中和。

其他发达国家

2035年碳排放量同1990年的水平相比,将减少78%;

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英国

2030年底,非化石燃料发电产能目标将提高到500吉瓦,5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207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印度

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我国

2030年全面禁止非法毁林,重新造林1200万公顷,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45%。

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巴西

1.3

中国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

1.3中国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

能源类型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预计2060年实现能源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目标,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天然气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将稳步增长。

低碳化

消费侧主要能源载体转为电力。预计2050年终端电能消费量超过60%~70%,其中工业领域再电气化率超过50%,交通领域超过50%,建筑领域将超过60%。

电气化

在二次能源消费,尤其是燃料消费中推广使用氢能。

氢能化

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在决策、管理和规划中走向智能。

智能化

以市场作为主要条件手段,管理能源系统的供需两侧。

市场化

在能源的开发、储运、加工、转换与利用中,对数据进行储存、收集和管理。

数字化

《碳中和概论》

课后请按时完成第1章习题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