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设计之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1.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室可利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如果实验室缺少MnO时,可用KMnO、FeO、CuO等代替MnO,效果也很不错,而且价格比MnO低得多。
242322
2.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塞、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水槽、集气瓶、
玻璃片。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二氧化锰、3%过氧化氢溶液。
3.探究方案:
⑴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①按图8-1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气温较高,用手握方法加热试管的效果很差,几乎看不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
时,可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再移却酒精灯,静置一会,可观察到水进入
导管,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完好。
③在试管内装入约7g左右高锰酸钾(用250mL集气瓶收集,可收集到两瓶气体),按要求装好装置:铁
夹夹持试管前半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并在试管口部位加一团棉花。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待导管末端气泡均匀放出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加热时,应从前往后慢慢移动
酒精灯。若先加热试管后端,气流会将高锰酸钾粉尘冲到导管内。
⑤待气泡从集气瓶口往外冒出时,用水下盖住集气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待用。
⑥将导管从水槽出取出。
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⑧用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⑶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①按图8-2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不会持续流入
锥形瓶中,证明装置不漏气。
③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塞上塞子。
1
④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塞子,缓慢滴入溶液(根据反应速度确定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
度)。
⑤待气泡均匀且较快放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⑥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清理实验台。
4.探究评价:
⑴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操作比较简便,产生气体速度适中,易控制反应速度,但由于有
副反应,会使收集到的氧气带有白烟,同时有较浓厚的氯气气味。笔者曾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测试所
生成的氧气,试纸变蓝色,说明气体中混有氯气。因此不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选择。
氯酸钾制取氧气最大的缺点是不安全,若氯酸钾中混有可燃性物质,在加热时会发生猛烈爆炸。如:
因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前,一定要对二氧化锰进行事先处理。一般可以将二氧化锰
放入坩埚内用酒精喷灯灼烧,若发现二氧化锰中有火星放出,说明其中混有可燃性物质。必须灼烧足够时
间,直到无火星放出时为止。
该实验中,二氧化锰加入的量决定了反应的速度,二氧化锰越多,反应速度越快。一般地,教师演示实验,
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约为氯酸钾质量的三分之一为宜,学生实验以五分之一比较好。
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产生气体的速度比较快,且几乎没有副产物,是比较好的制取氧气的方法,但
高锰酸钾的粉末颗粒很小,易被气体带入水槽中,故实验时,需要在试管口置一团棉花。
该实验最大的缺点是生成氧气的量比较少,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仅占高锰酸钾质量的10%左右,要制取较多
的氧气,也不宜用该方法。
⑶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很安全,不需加热,生成氧气速度较快。但反应速度不
易控制,必须通过控制分液漏斗滴加溶液的速度来控制反应速度,对于初做实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
度。
为了使反应速度不至于过快,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需控制好。教师演示实验时,可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
度在5%~8%之间,学生实验时,必须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在3%以下。
5.资源开发:
⑴除二氧化锰上,还有很多物质可用来做该反应的催化剂。这些物质包括:TiO、VO、CrO、MoO、PO、
22523325
MnSO、NaHSO、NaSO、CaPO、CuO、FeO、PbO、ZnO、AO、A(SO)、CaC、KC、NaC、CaO、SiO、
442242272322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