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中国史学史课件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XX
目录壹史学史概述贰中国古代史学叁近现代史学变革肆马克思主义史学伍史学史研究的现代发展陆史学史教学与课件应用
史学史概述第一章
史学史定义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自身发展过程的学科,它关注历史知识的积累、史学方法的演变和史学思想的变迁。史学史的学科性质01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历史著作、史学流派、史学理论以及历史学家的生平和贡献等多个方面。史学史的研究对象02
史学史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史学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学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时期史学思想的变迁。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史学史的研究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深入分析史学史,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历史资料进行更准确的解读和评价。提升历史批判能力
史学史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文献的记载,考证史实的真伪,如《史记》与《汉书》的记载差异分析。文献考证法通过比较不同文明或时期的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如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比较史学法利用考古发现,如甲骨文、遗址等,来补充和验证史书记载,如对商朝历史的考古研究。考古学方法收集和整理口述资料,如民间传说、亲历者回忆,以补充书面史料的不足,如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口述历史中国古代史学第二章
史学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史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如《尚书》《春秋》等典籍,记录了早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史学的起源从先秦到明清,史学经历了从编年体到纪传体的转变,如《史记》的出现标志着纪传体史书的成熟。史学的发展阶段
史学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史书编纂方法多样,如司马迁的《史记》采用纪传体,班固的《汉书》则发展了断代史体例。史学的编纂方法史学在中国古代常与政治紧密相连,如《资治通鉴》的编纂,旨在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主要史学著作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的纪传体例。《史记》的编纂与影响班固编撰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后世断代史的编纂树立了典范。《汉书》的断代史贡献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资治通鉴》的编年体特色陈寿编写的《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三国志》的史实记载
史学思想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史学思想以孔子的《春秋》为代表,强调史实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先秦史学思想01司马迁的《史记》开创纪传体史书,强调实录精神和历史的客观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史学思想02此时期史学思想呈现多元化,如范晔《后汉书》注重史实的考证和史论的独立性。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03
史学思想演变唐宋史学思想明清史学思想01唐代刘知几《史通》提出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论,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则注重史书的文学性。02明清时期,史学思想更注重实证和考据,如顾炎武的《日知录》体现了严谨的考据精神。
近现代史学变革第三章
近代史学的转型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主张史学应关注民族发展和文化进步,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现代化。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顾颉刚通过《古史辨》系列著作,质疑传统史学的权威性,促进了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顾颉刚的疑古思潮傅斯年倡导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史料的搜集与考证,对近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傅斯年的实证主义史学
新史学的兴起梁启超倡导“史界革命”,提出历史应关注民众生活,推动了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梁启超与新史学01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强调实证研究,对中国现代史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傅斯年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02顾颉刚提出“疑古”,质疑传统史学的权威性,主张用科学方法重新审视历史,促进了史学的现代化。顾颉刚的疑古思潮03
史学研究的新视角社会史研究的兴起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史的兴起,学者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0102口述历史的应用口述历史成为史学研究的新工具,通过访谈记录个人经历,如《中国知青口述史》。03跨学科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开始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融合了经济学视角。
马克思主义史学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传入,李大钊奠基中国传播发展源于德法思想,受自然科学影响欧洲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以唯物史观阐述历史,与现实革命事业紧密相连。01科学性革命性对历史经验教训作出唯物的辩证和历史主义的说明。02实证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促进史学研究深入,揭示历史规律推动史学发展0102彰显中华文明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03引入唯物史观,推动史学研究范式转换革新研究范式
史学史研究的现代发展第五章
现代史学研究趋势全球史观强调超越国界的历史研究,关注全球互动和比较历史,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国际化。利用大数据分析、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