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同时,他也是园艺师、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苏轼好酒,名载史册,他在《饮酒说》里写到:
从苏轼的这段自叙中就可知道,他是喜欢饮酒的,几乎每天都会小酌几杯,而且他还亲自酿酒,以供日常饮酒所需。
苏轼在《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一诗中写道:“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这样的说法虽然夸大了酒的作用,但依然能看出苏轼对酒的喜欢,以及寄托在酒中的情怀。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造酒行业发达,酿造技术普及。苏轼本人就善酿酒,在黄州期间,苏轼的好友杨世昌来看望他,将自己一个酿甜酒的秘方告诉了苏轼,不久苏轼就用杨世昌的秘方酿出了酒。
苏轼品尝后,兴奋地写下了《蜜酒歌》:“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之后,苏东坡将这种酿酒方法整理成《蜜酒法》并传与后人,《蜜酒法》里记载了这种酒的酿造方法和工艺:“予作蜜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
在惠州期间,苏轼用生姜、肉桂为辅料酿过桂酒,当苏轼到海南儋州后,他还向当地老百姓学习酿酒技术。
宋代酒类,名目繁多,纷彩竞呈,苏轼笔下的酒名即达60多种。苏轼对酒情有独钟,一生与酒为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爱酒、知酒、醉酒、酿酒、谈酒、写酒,除了创作出大量以酒为主题及相关内容的诗词作品之外,还写了五六篇酒赋,著有《东坡酒经》等专著。真实得记录下了当时的酒俗和文人的生活、理想情趣。
酒作为一种饮料,既有振奋人之精神,又有保身健体的作用,对于文人来说,也是一种闲趣,或独酌或对饮或群欢,都别有一番情致在其中。
《少年游·去年相送》是苏轼在润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词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写的就是他因为思念妻子,所以在一个明月高悬的晚上,独自饮起酒来,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融进一杯相思的酒中,并借月光传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由杭州移密州的途中,苏轼给他的弟弟苏辙写了《沁园春·孤馆灯青》一词,从词句“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中,就可以读出这是苏轼旅途孤饮,也体现出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心境的悲凉。
对于郁郁不得志的苏轼来讲,个人独饮往往勾起不幸的沉思,就算能够从自然万物中求得解脱,看起来也像是强作欢颜,往往还是与友对饮更为畅快。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记载了前一天友人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苏轼此时仕途坎坷,人生处于低潮期,到了“樽前呵手镊霜须”的苍老惊惧状态,但友人的来访还是令人颇为欣慰的。
在《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中,苏轼写道:
这首词是苏轼作于元丰八年(1084年),苏轼到高邮与秦观相会,两人在淮河上饮别,苏轼遂作此词。词中的“竹溪花浦曾同醉”,则是苏轼回忆起当年与秦观同游时饮酒的情景。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同行,旅途经过无锡,两人同游惠山,唱和甚乐;次年两人复会于松江,又一路同行到吴兴,留宿西观音院,然后遍游诸寺景观。
“竹溪花浦曾同醉”写的就是这件事;“酒味”指当日苏轼与秦观的欢聚。这一年的端午节之后,秦观与东分别坡,赴会稽上任。七月,苏轼也因为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
“酒味多于泪”一句又是苏轼有感而发,这首词回忆与友人的饮酒的情景,也道出了两人友情的珍贵。
宦海沉浮,其中坎坷固然悲苦。但若仍有友人相伴,共赏美景,畅饮欢谈,什么样的忧愁不幸不可以抛之脑后?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首《南歌子·游赏》写的正是苏轼与朋友在杭州游赏,在十三楼上面对着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气氛相当舒畅。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记述他们在碧澜堂的“六客之会”的场景,这里充溢了“相逢一醉是前缘”的洒脱与豪迈。
酒是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几乎事事不离酒。佳节良宵,正是天经地义的饮酒时节。
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中秋节豪饮之后的作品,从词序中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贬谪到黄州后,他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正所谓“酒贱常愁客少”,使他备感世态炎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所记载的中秋就只能是“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为元丰五年重阳节词人在涵辉楼宴席上作。“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记述的就是苏轼在重阳节与友人共饮的场景。
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虽然极力表现的豁达,寒食时登上超然台,写下了词作《望江南》,词中写道:
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