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再别康桥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5.64 MB
总页数:5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3.64千字
文档摘要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0年秋,徐志摩曾到剑桥大学学习。1928年8月诗人故地重游。灵感闪现,写下了这首以意境优美、空灵飘逸而倍受读者青睐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较为典型;幼仪没有说过她爱志摩,即便她仍是他的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出一个爱字。于是她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的——爱即是承担、即是责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幼仪对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也最完整的。诚如她所言,三个女人之中她最爱志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林徽因缺少的是狂放激情的能量,当一切都被理性的思维耙梳过之后,生命只剩余灰而非火焰。徐志摩是火焰,他以自身为中心向外延烧,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即发生变化。徽因爱这激越的能量,然而火焰炙人,徽因不能焚身相随,便只能选择逃开了。;陆小曼;十六岁时的林徽因;泰戈尔;;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应父命与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20年赴英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因。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

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于1926年与

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29年兼中华书局编委。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遇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徐志摩的爱国情怀;1928年,徐志摩在“五三惨案”(又称济南惨案,指1928年于山东济南发生的中国外交官员蔡公时被日本军杀害事件。)当日的日记中对时事发表意见:“上面的政府也真是糟,总司令不能发令,外交部长是欺骗专家,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源到我们自己的昏庸。”(《志摩日记》)同年七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致恩厚之信中,谈到国内形势:“虽然国民党是胜利了,但中国经历的灾难极为深重。”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陆小曼信,谈旅途中见到劳苦者生活状况时的心情:“回想我辈穿棉食肉,居处奢华,尚嫌不足,这是何处说起”,“我每当感情冲动时,每每自觉惭愧,总有一天,我也到苦难的人生中间去尝一份甘苦。”;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感受诗歌之美,培养读诗兴趣。

体会本诗情感,鉴赏艺术特色。

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心灵境界。;艳影:明艳的倒影。

青荇xìnɡ:绿色的水草。

招摇:舞动、摇摆。

浮藻zǎo:浮在水面的水藻。

漫溯sù:随意地逆水而行。

斑斓:灿烂多彩。

笙shēnɡ箫:竹管类乐器。;朗诵思考;本诗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宁静、清新、;第一节轻轻地来

第二节金柳艳影

第三节青荇招摇

第四节彩虹的梦

第五节撑船寻梦

第六节沉默别离

第七节悄悄离去;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第一节叠词运用、反复手法和动作描写,塑造潇洒飘逸、缥缈轻灵、温柔多情而怀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