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人写雪景的文章.docx
文件大小:15.0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92千字
文档摘要

雪,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极为喜爱的冬日景象,更是文人墨客描写自然、借景抒情的对象之一,且不同文人所见之雪,各不相同。在我国经典的诗词与散文中,存有许多描写雪景的传世佳句,也不乏与雪有关的历史故事。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寻找与眼前不一样的雪吧。

边塞之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是一个遥远的地域。边塞的雪,犹如一支唱不完的冬曲。千余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漠河边防、红其拉甫边防、阿拉山口边防,是否也还象岑参笔下的雪那样灿若梨花呢?

传奇之雪:《李愬雪夜入蔡州》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镢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析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李愬雪夜入蔡州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典型。如今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后人却从来没忘记过他。

反叛之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对这些句子记忆深刻吧。如今听着那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好汉歌》,欣赏着电视剧中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壮举,你是否会在脑海里不断的重复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高雅之雪:西湖的雪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崇颖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北国的雪虽多,杭州西湖的雪却有着特别的地位。大雪后的西湖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和神秘感。

励志之雪:孙康映雪读书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

(选自《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于赏雪人而言,白雪茫茫是难得的景致;而对家境贫寒的孙康而言,这白到发亮的雪却是一盏读书的“灯”。可以说,寒夜白雪造就了一代大儒。

风雅之雪:谢道蕴咏絮之才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联句》)

说起古代的女文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必是李清照。但是,早在李清照之前,谢道韫便表现出拔萃的诗歌才华,《咏雪联句》也因此被传为佳话。

悲悯之雪:雪中哭泣的卖炭翁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在凛冽的北风里,在不胜繁华的长安大都市里,一边是夜来城外一尺雪,一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文中的雪虽然用墨不多,却因为它太寒冷太无情,而成了我们难以抹掉的文学意象。

尊师之雪:程门立雪

古人眼中的雪景,带你领略古代中冬天

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千年前发生的拜师故事,穿越时空延续到了今天。那时飘飞着的雪花是不凡的雪花,它因为见证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师生情谊,而印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