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长文,就是对宋代最著名词人苏轼在黄州生活一段时光的回顾,来探讨他生命中人生的巨大蜕变。苏轼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来到黄州,却在这里完成华丽的蜕变,成长为一代词仙。但愿今天的黄州,也能够早日渡过难关,迎来美丽的烟花三月。
一、苏轼来到黄州起始——“乌台诗案”的风波
公元1080年,也就是元丰三年,苏轼来到黄州。公元1084年4月,元丰七年,苏轼离开此地。前后只有四年多一点左右的时间,时间不长,但却成为苏轼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他是劫后余生来到这里,此后又带着荣耀离开。
时光回到1079年3月,也就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接到了一纸调令,从徐州太守调任湖州太守。看上去是平级调动,但实际上湖州要比徐州更加富庶,也算是一种隐形的升迁。
按照惯例,苏轼要上一份折子向皇帝表达谢意。这也就是《湖州谢上表》的产生。原本极其平常的一件事,但是由于苏轼在这份上表当中不单单表达了对皇帝的谢意,还发了几句牢骚,对当时皇帝实施的新政发表了一些感想,没想到却被人抓住了把柄。
当年6月,接连有几个平时和苏轼并不对付的人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御史何正臣上奏皇帝,指责苏轼在这份上表当中妄自尊大。
御史舒亶把苏轼之前在杭州发表的诗集拿出来说事儿,指控他的诗句讽刺新法和皇帝。
御史中丞李定列出苏轼的四大罪状。
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宋神宗下令御史台审理此案,而苏轼当即被捕入狱。由于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这案子史称“乌台诗案”。
三月上表,六月有人发难,七月被捕,八月入狱。尤为可怕的是,李定、舒亶之辈他们的目的不单单是让苏轼身背骂名身陷囹圄,还想要他的命。
但对于这样一个大才,当时还是有不少明事理的人的。弟弟苏辙以及苏轼的友人们积极营救,苏辙甚至上书渴盼自己一撸到底,以求能赎苏轼的罪。张方平、范镇等老臣,包括后来成为苏轼政治死敌的新党人物章惇,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都纷纷上书请求赦免。
最后不知道是谁的话起了作用,也许宋神宗原本也没打算杀他,经历了100多天的审理之后,终于在十二月二十九日结束了。最后的结果是,苏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寓居在一座叫定惠院的寺院中。
二、苏轼在黄州心态的转变过程
从元丰三年正月到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苏轼心态经历了复杂的转变过程。
作为当朝最著名的才子之一,苏轼不到20岁的年纪就高中进士,心中自然是傲气非凡。但是在他最好的年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当中,却险些因为一句牢骚丢了性命,这对他的人生定然是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冲击。
所以在黄州的四年时光当中,他慢慢地疗伤,也慢慢地参悟人生,最终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蜕变。而这个蜕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种心态。
(一)劫后余生的孤寂
一个骄傲的士大夫,因为几句牢骚,就被搞得遍体鳞伤,诗人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有那么一瞬间,对于未来根本就没有指望,苏轼甚至写诗和弟弟诀别。
《狱中寄子由二首》中的“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非常形象的展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境。
不过好在死里逃生,他来到了黄州。面对不堪回首的岁月,他来到这里也是惊魂未定。从繁华的都市沦落至此,从太守之位沦落今天戴罪之身,只能居住在一所寺院当中,心中的惶恐和孤寂,是怎么都掩藏不住的。
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描写了此时他的孤寂: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宋词向来是苏轼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开篇的十个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很是惊艳了时光。虽然今天的我们很少能够寻找得到这份意境,但是,我们却也能够从字里行间当中感受得到那份油然而生而又挥之不尽的孤独。
孤独当中,苏轼也渴望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精美的宋词之下。很多人都说他孤高自许,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懂得他此时此刻心中的那份,劫后余生的孤寂和对缥缈未来的无力之感。
(二)生活困顿的伤感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一向对吃很有研究的苏轼,也曾经在黄州过了一段揭不开锅的日子。元丰四年(1081年),被贬黄州居住一年后,苏轼生活困窘。毕竟他是戴罪之身,官职低微,而且几乎没有俸禄,只有一些实物充当工资。苏轼很快生活就捉襟见肘,生计都成了问题。
在其好友冯正卿的帮助下,苏轼有了一块地可以耕种,就命名为东坡,并躬耕自给。此前苏轼是一直在读书,一直在官场,如今他真的有足够的时间亲身经历农家生活,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躬身农耕的滋味,看到了别有一番天地。
其实人的心是靠身来养的,身体力行,身体的挥洒汗水,都能够给人的心理带来某种程度的刺激。苏轼亲身躬耕之后,他的心态也逐渐从孤独慢慢变得豁达。
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政务可以处理(不得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