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徐州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我国现行行政组织中存在一些现象,比如一个省管辖80-100多个县市,相反,一个县却常有庞大的行政副职领导。从行政组织学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
A.行政组织中存在着人浮于事的情况
B.行政组织的管理幅度设计不科学,存在过大过小问题
C.行政组织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D.必须简政放权
【答案】:B
【解析】管理幅度指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能够有效管理的下属人员或单位数量。一个省管辖80-100多个县市,说明管理幅度可能过大,领导者难以对每个下属单位进行细致有效地管理;而一个县有庞大的行政副职领导,意味着管理幅度可能过小,存在过多管理人员的情况。这种现象体现了行政组织在管理幅度设计上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有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人浮于事只是对人员冗余现象的描述,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中体现的管理幅度问题;题干未体现行政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内容;简政放权与题干所描述的现象并无直接联系。所以该题应选择管理幅度设计不科学,存在过大过小问题这一选项。
2、2022年8月10日,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09星,云窑一号04—08星等16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A.西昌
B.文昌
C.太原
D.酒泉
【答案】:C
【解析】2022年8月10日,我国使用长征六号遥十运载火箭将16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地点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所以题干中该卫星发射的地点就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3、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第一个里程碑”是()。
A.《公共关系学》
B.《公共舆论的形成》
C.《舆论》
D.《有效的公共关系》
【答案】:B
【解析】《有效的公共关系》被誉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第一个里程碑”。它由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于1952年出版,书中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这一模式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和相互理解,建立起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公共关系学》是对公共关系相关知识的一般性阐述;《公共舆论的形成》着重于探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则是对舆论现象的研究,它们都未在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第一个里程碑”这样标志性地位。
4、124,3612,51020,()。
A.77084
B.71428
C.81634
D.91386
【答案】:B
【解析】依次将各项拆分后可得三组数,分别是1,2,4;3,6,12;5,10,20。这三组数各自构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并且这三组数的首数1,3,5构成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得到对应结果。
5、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改进者是()。
A.孙思邈
B.蔡伦
C.毕昇
D.栾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改进者相关知识的掌握。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的主要贡献在医药学领域,如著有《千金方》等,并非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所以他是造纸术的改进者。毕昇是北宋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非造纸术改进者。栾大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以神仙方术等手段骗取汉武帝信任,与造纸术无关。综上,该题的正确答案是改进造纸术的人物,即蔡伦。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A.密度差异悬殊
B.集中于边疆地区
C.民生习俗各异
D.小聚居大杂居
【答案】:D
【解析】此题为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点的单选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分布范围广、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小聚居大杂居”准确概括了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既存在相对集中居住的小区域,又与其他民族广泛杂居的状况。而密度差异悬殊并非是描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典型特点;虽然有些少数民族集中于边疆地区,但这不能全面体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整体特征;民族风俗习惯各异是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描述,与人口分布特点无关。所以正确答案是小聚居大杂居。
7、我国宪法宣誓制度规定,凡是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正式就职时需要公开向宪法宣誓。这表明()。
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B.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C.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
D.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答案】:D
【解析】题目描述了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即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