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
【摘要】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也具有两种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许多远见卓识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最为关心的正是数学的精神。
【关键词】数学精神;教育价值;精神财富
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因此,充分认识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
一、我们应该认识数学精神的内涵和特性
所谓数学精神,既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征,又指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意向性是精神的本质属性,数学精神是数学的精神属性的体现。有两个显著特性:①综合性。数学精神是一个极其宽泛的综合性范畴,不仅包含人在数学精神活动的主观性、目的性、内省性、选择性、价值性等,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范畴。具体地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自觉的思维形式为特征的认识活动;数学创造、数学解题、数学教学等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数学思维的展开、设计、调控、决策等认知活动;感觉、知觉、表象等低层次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囊括在数学精神范畴之内。②层次性。认识层次主要表现为数学认识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它们直接体现了数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并且内化为数学精神的科学成分。再有,气质层次。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六条公认的科学精神气质: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个体主义、情感中立。明确了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取向,表现为数学精神的人文成分。价值层次剖析。数学不仅追求真,还追求美、追求善。求真、求善、求美是数学精神的科学成分和人文成分的融合和升华,这是数学精神乃至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二、数学精神的存在形态
(1)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数学精神按存在形态可以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主观精神指存在于人
响下逐步形成。同样,群体精神也离不开个体精神,总是存在于个体精神之中,一旦某个人或某个学派的个体精神为群体所接受,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它就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刘哲.《教学行为干预研究》,2013年2月出版
[2]何玉华主编.《从群体与个体关系谈起》,2012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