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人孝的论述.docx
文件大小:18.5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4.95千字
文档摘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类文明不论进化到什么程度,取得何等突破,出生,成长,死亡这一过程都是必由之路。从这一点而言,孝文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百善孝为先,前人把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精义总结为孝悌忠信仁义廉耻。将孝列于第一位,显示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深远影响。结合当今时代,了解孝文化,重申孝道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的起源与含义

什么是孝,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不是那么简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孝的含义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一书中谓善事父母为孝。仅仅从字形方面就可以认识到孝的部分含义。在西周金文中,对孝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址遣簋:用追孝,于其父母。陈逆簋: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曼垄父须:用享孝于宗室。从金文记载来看,当时社会的享孝对象包括父母长辈,宗室兄弟等,描写内容大多是宗室贵族的孝行。而《诗经》一书所记载的有关孝的内容则有了更大的发展。涉及内容则表明提倡孝道是当时的社会主流风气。《小雅·蓼莪》:无父何估,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等等。书中内容体现出孝文化在当时社会的普遍性。孝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它所指的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父子关系,纵向角度看,包括宗族长辈;横向角度看则包含家族内的所有平辈兄弟。

孝文化发展至此,内容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到了春秋时期,有关孝文化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这一贡献要归功于儒家学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主张中,仁义思想是其核心思想,这其中孝文化显得尤为突出。孝是仁的原始表现,仁是孝的充量实现。在天父地母的意义上,顺应天地之道,效法天地之道,就是对父母的孝,此为大仁,亦为大孝。仁与孝在这里合二为一。最初,孝指孝于上帝鬼神,《论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孝经》中所谓的孝则是针对父母长辈,君主。这一变化体现了当时由神而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孝敬物有本末,事有时终

对于孝行的先后与本末,《孝经》中有着详细的论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指出: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从根本上而言,爱莫大于爱亲。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敬,又怎能期望他对国家、对社会怀有敬畏之心,做出有利国家、有利民族之事呢?所以说,行孝最基本的是事亲。《孝经》中讲到五孝,即养老、敬老、护老、送老和祭老。行孝从这几点做起,从最基本做起,孝行的开始便是事亲,做到事亲是行孝的第一步。

传统意义上来说,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孝局限于对父母之孝,实际上这是片面的。封建社会时代,在中国孝与忠是密不可分的。治国必先齐家,如何齐家,自然是事亲。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经》主张在事亲的基础上效忠,事上也敬,事君以忠。在古人看来,忠孝一体,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说到孝有始终,行孝的最终目的是立身,包括自身修养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孝最初是在家庭内部产生,发展至后来,内涵扩大,不仅是事亲,更要事君,以及最终做到立身。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事亲,事君以致立身,这是孝行的三个层次。现代社会,我们提及孝行,很少会提及这些内容,但说到孝人们绝不会忽视的一个词——孝敬。孝敬二字我个人认为其重点在于敬。前文提及的孝大多是讲物质上的奉养,对于精神方面,我们要做到敬。

《纪孝行章》一文讲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祭则致其严。很多人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便是孝,这最多只能算是养。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令人可笑的是,很多人连养都做不到,更不要谈孝敬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道德底线却在逐步下降,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并不少见。仅仅从这一问题考虑,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被人们忽视,我们没有做到孝敬,甚至于连养都没有做到。所谓孝敬,没有敬无法称孝。孝是基本,敬是大孝。物质上的满足,是基本义务,是形式上的孝,做到精神上的孝,需要对父母做到敬。养易敬难,敬易安难,安易率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孝经》的主要思想孝源于天

孝是人的天性,是固有的良知。父子之道,天性也。《三才章》讲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封建社会,人们敬畏天,把孝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行孝是上天决定的,人们要绝对服从和执行。董仲舒在改造儒学的时候提及天人感应,这一思想来源在《孝经》一书中便有涉及,《感应章》是专门讲述这一思想的,立足点主要是天子之孝。天子行孝,感动上天,从而使天下大治。庶人行孝,自然也在上天神灵的感应之下,行孝不仅能使祖先满意,更能使其保佑,保佑家族,保佑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