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4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转换能力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林?滨
[摘?要]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转换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转换的三大能力,即把握力: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转换中,把握统一性与主体性辩证关系之能力;建构力:在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理路之能力;适应力:在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转换中,适应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之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把握力?建构力?适应力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根本目的。但由于教师是课程的担当者,如何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进行有效的转换?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转换能力?这都是学界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举措的落脚之处;也是教师自身应该自觉反思的问题,因为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败的关键所在。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中,应该具有以下三种能力:
一、把握力: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转换中,把握统一性与主体性辩证关系之能力
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是教师实施备课的第一步骤,能否具有合理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辩证关系的能力,即把握统一性与主体性关系的能力,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第一诉求。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教材体系是整个课程框架与内容的展示,反映编著专家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具有对课程教学的指导性功能,呈现统一性的特点。而教学体系虽受制于教材体系,但因是教师个体所为,相较于教材体系的统一性而言,则是教师主体性的表达,反映出多样性的特点。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应是统一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教材体系的统一性不能扼杀教学体系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学体系的多样性不能偏离教材体系的指导性。但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检查中,却发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过程中两种不当的把握方式:一种是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死板机械地合一,即照本宣科式地授课。这其实是用教材的统一性窒息了教师的主体性,虽不违反教材体系的统一性与指导性原则,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却无所作为,只是沦为灌输的工具,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乏味枯燥,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力无法提高,不但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另一种则是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完全分离,即信马由疆式地发挥。虽然教师教学的个性得以发挥,但却是以牺牲了课程的性质为代价的,不但无益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反而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贬低。这两种方式都显示了教师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过程中,把握统一性与主体性辩证关系能力的不足。
而要真正做到对这两种不当方式的克服,需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真正把握教材体系的统一性,就必须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内容、意义等有清晰的认识,领会其精神,把握其要义,然后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具体授课,课程性质不会改变,教学大纲能够贯彻,课程目的能够达到,教材指导功能得以发挥,即使形不似而神却不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有恰当发挥主体性的智慧。在把握教材体系的统一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发挥自己的专长,长袖善舞,在授课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在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中,才能做到统一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二、建构力:在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理路之能力
建构教学体系,是教师备课的第二步骤。在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能否在正确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理路,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第二诉求,它是检验教师转换能力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从思想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应是一个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素养的体系,它不是简单讲故事、举事例,而是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内核,力求用思想和理论的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化为内心自觉地认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体系的建构中,对于思想理论的诠释,一是要契合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意识形态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其学说本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产生和宗旨皆是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因此其意识形态性的特点毋庸置疑。对此,教师无须讳言,如果那样,不仅只是回避问题,也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更是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质的规定性。科学性则是由理论体系的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