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粱+”跨学科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成效分析.docx
文件大小:24.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4.57千字
文档摘要

“高粱+”跨学科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成效分析

“高梁+”跨学科实践课程是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梁秸秆扎刻技艺引进学校,形成以高梁实践为载体的“高梁+”跨学科实践课程。课程以高梁这一农作物为载体,通过种植、加工、艺术创作等活动,融合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思政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课程构建了以美术教育为主、融合“五育”的跨学科协同育人方式。

高梁美育课程,是从美术学科到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都参与的美育综合课程;是从无到有,在城市校园里认识高梁、种植高梁、学用高粱、巧用高梁、智用高粱的美育实践课程。经过实践探索,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跨学科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有效验证。

一、引入非遗,探索“高梁秸秆扎刻\艺术融入美术教育

该项目顺应教育改革方向,探索、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以增强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该项目立足于艺术教育,让学生走进田野、走进生活,进而扩展到以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多学科实践活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成为学校美育联合劳育、德育、智育、体育形成的融合教育。

(一)用高梁

高粱具有材料质朴、色调柔美的特点,只需简单加工米黄色的高粱秆,就可应用于贴画、立体物品等艺术创作中。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劳动人民培育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并以很多农作物为原材料制作各种艺术作品,形成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农作物到艺术舞台,高梁秸秆便是其中之一。高梁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高粱秸秆因其可塑性强,一直是民间手工扎刻的材料,通过剪、折、刻等处理手法,可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现在,高粱秸秆扎刻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艳丰的努力,高粱秸秆扎刻登上了国际艺术的舞台。

(二)种高粱

在了解了非遗项目高梁扎刻艺术的可传承性后,学校项目组带领学生在校园开辟高梁种植基地,学习种植高梁,让艺术教育走进田野,让非遗传承与劳动相结合。学用高梁,在美术课学习高粱秸秆扎刻技艺,同时创建了高梁秸秆艺术社团、高梁秸秆制作室、高粱秸秆艺术展厅。

二、“学用高梁”,多学科参与高梁课程研究,构建跨学科实践课程

(一)“学用高梁”,建构高梁美育、劳动校本实践课程

学校项目组探索将生产劳动和艺术创造相结合,充分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初步建构高梁美育、劳动教育等,并将高梁秸秆渗透到科技教育兴趣小组的课程中,促进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相结合。语文、数学、思政等学科交流研讨,初步开发并实施高梁美育校本课程,“高梁+\实践成为常规实施、多学科合作的校本课程。

(二)构建多学科合作的校本课程

项目组探索“高梁+”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实践方式,包括:‘实施方式、项目化学习方式、主题式开发方式等。以美术课程内容为主干“1”,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课程“N”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探索以“高梁+”美育为主的多学科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邀请手工艺人、画家,开设专题讲座、到校辅导,以及教师教学示范课等,实现课内外互动与提升。语文、科学、综合实践、思政等学科教师积极参与“高梁+”课程的构建,并将之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项目组编辑印制《巧用高梁秆》校本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师生作品集、《来自田野的芳香——高粱秆创意工作坊》宣传册。《巧用高梁秆》校本教材人选省地域文化艺术特色中小学地方、校本美育教学材料。

(三)以“高梁+”为主题开展跨学科课程研究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以“高梁+”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研究实践活动,将美术、语文、科学、数学、劳动、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紧密融合,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绚烂的学习画卷。

美术学科引导学生像画家一样创作。美术课堂上,高粱不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的艺术材料,经过剪、折、刻等技法,制作成高粱浮雕绘画、高粱立体雕塑及装饰品等。这不仅是一次绘画技巧的锻炼,更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高粱的艺术创新。

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像作家一样写作。语文借助高粱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们在观察高粱的同时,也学会了像作家一样,用文字去描绘所见所感。他们笔下的高梁,不仅是田野里的一株植物,更承载着乡村记忆、季节更迭和生命力量的生动写照。通过写作,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深化了对自然、生活和文化的理解。

科学学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科学老师带领学生们探究高梁的生长环境和生态条件,了解土壤、阳光、气候、水分等因素对高粱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高粱种子发芽、生长周期等,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高粱+”跨学科学习活动是一次对知识融合的勇敢探索,也是一次对教育方式的创新尝试。让学生们在多维度的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和快乐。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巧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