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昌这家公司15年办千场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家们直呼真香?
在南昌高新区,有一家鲜少登上娱乐热搜却让全球学者疯狂打call的企业——南昌正九策划学术会议服务有限公司。他们用15年时间在全球10多个国家操盘了1000余场高端学术会议,最近更因帮95后科研新星三天搞定跨国会议筹备而登上知乎热榜。记者实地探访,揭开这家学术会议摆渡人的幕后故事。
把烧脑的跨国会议变成傻瓜操作?
2009年,当国内学术会议还停留在纸质签到时代,正九团队就盯上了这个高冷赛道。创始人坦言:看到教授们通宵调投影仪、追着外国专家改航班,我们就想——这事该有专业团队来干!
如今他们的服务已进化成学术界美团:从预定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酒店套房,到处理斯科普斯期刊论文格式争议;从在非洲草原会场架设5G直播,到把南昌拌粉端上国际茶歇桌。某985高校会务负责人感叹:现在只需说要办能源领域的顶会,他们就能从网站建设到会后论文集出版一条龙搞定。
三大黑科技颠覆传统模式?
记者在其智慧会议中心看到,工程师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学术会议大脑系统。这套系统能同时处理中英日韩四语注册页面,还能通过算法为投稿论文匹配最合适的审稿专家。更神奇的是,他们的学术雷达已捕捉到明年材料科学领域的20个潜在热点议题。
我们就像学术界的滴滴打车,技术总监用手机演示着系统,主办方输入关键词,系统自动推荐全球该领域TOP100学者,连他们的航班偏好、饮食禁忌都能生成智能备忘。
学术+文旅新玩法火出圈?
除了硬核技术,他们的小心机也让人眼前一亮:在敦煌举办能源会议时安排光伏基地星空夜话;计算机峰会期间组织程序员南昌VR科技馆密室逃脱。这些设计让原本严肃的学术会议在朋友圈疯狂刷屏,有位剑桥教授甚至专程带家人来学术旅游。
深耕本地15年的优势更让企业尝到甜头。当别家还在为南昌国际会议中心档期发愁时,他们早已锁定滕王阁、海昏侯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上周刚在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办完新材料发布会,学者们边看文物边讨论碳纤维保护技术,效果出奇的好。运营总监笑着展示活动照片。
年轻团队打造学术新基建?
令人意外的是,这支服务全球顶尖学者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95后项目经理小林刚帮某院士团队完成跨国会议:我们用AR技术让无法入境的外国专家全息参会,老先生们激动得直拍桌子。
截至发稿,正九团队正在筹备第1024场会议——在南昌用元宇宙技术同步举办三地人工智能峰会。当被问到成功秘诀,CEO用学者式严谨回答:持续解决两个公式:会议成本=紧张指数×时间2;学术影响力=优质内容×传播效率?。
业内人士评价,这种学术会议新基建模式正在改变科研生态。正如某高校教授在微博所言:他们承包了会议琐事,我们找回了科研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