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情境任务提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设置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该任务群贯穿了必修与选修教材,尤其在必修课程中,《课程标准》明确安排5学分。在教材中,必修上册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是这一任务群的具体落脚点。作为一个典型的活动单元,在教学实践中,该单元的教学时间常常被压缩挤占。很多教师困惑于该单元内容没有课文这个传统的“抓手”,觉得无的放矢,即使有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愿望,也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具体教学中,该单元常常流于空泛,往往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作业,学生在网络上东拼西凑,形成一些徒有花架子、实际上缺乏自主思考和深人探究的所谓调查报告。这是一种对新课程资源的浪费。如何做好活动单元的开发,如何在活动课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
一、设置真实情境任务,打造可感“支架”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性质的阐述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非常重视“情境\的真实性。语文本就是鲜活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广泛的真实生活中。如果语文课只停留在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赏析,使学生逐步走进“套路”化的思维模式,就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文情境,聚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内驱力。
《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正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绝佳入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对学生来说,是存在于身边可亲可感的真实情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心为学生设计具体有效的情境任务,使学生有方向、有目标。该单元的前期活动设计中,笔者抓住“家乡美食”和“本地特色建筑”这两个易于学生感知的细分点,为学生定制调查表格,引导学生从小角度切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饮食特点、制作方法到发展演变,从建筑命名、艺术特色到历史沿革,为学生调查活动提供易于操作的\支架”。调查表格的最后,笔者又给学生专门设计一个情境任务:“如果你是自媒体博主,请为你选中的家乡美食或建筑写一段推介文字,作为短视频宣传文案。”在短视频流行、各地文旅“花式\宣传的当下,很多学生课业之余也经常自制短视频,这一任务正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再现,学生非常容易代入。如果说前面的调查任务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根据网络资料来应对,那么这个任务则需要调动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在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完成任务,不仅要掌握家乡美食或特色建筑的“表象\资料,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提炼,抓住最有特色、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形成一份短小精悍的文案。既要切合宣传推介的目的,又要符合短视频传播的规律,这就要调动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体现《课程标准》中“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多个任务群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有落实的着力点。从学生实际完成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特色的推介词:有的学生进行风趣的口语化表达,非常形象生动;也有学生采用快板的形式,行文朗朗上口。
在前期学生调查活动的基础上,最后的总结提升课,笔者采用歌曲作为导人和贯穿。笔者选择一首武汉人写武汉的原创歌曲,以武汉特色风物表现了武汉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武汉地域文化的特质。轻快活泼的曲调,幽默而不失文雅的歌词,令学生非常有代入感。利用这首歌曲开场并非只为“热场”,而是将学生引入一个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表达欲望,使他们对“我手写我心一书写自己的家乡文化\跃跃欲试。本堂总结提升课的最终任务,就是让学生当堂把梳理出来的家乡文化风物和精神,用歌词的形式进行表达,而开场的导入歌曲则成为现成的范例,给予学生可知可感的“支架”。许多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当堂完成歌词的创作,并现场演唱,形成课堂的小高潮。同前文的短视频文案创作一样,歌词创作这个情境任务的设计,在落实“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同时,兼顾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践,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主线,锤炼核心素养
很多教师认为,活动单元的落实主体应该是学生。这固然不错,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那种表面花哨的展示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丰富的资料加上炫目的多媒体,很是热闹,却总感觉缺乏一些“语文味儿”。考察这类活动课,学生呈现的状态是“为活动而活动”,而究竟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却最终乏善可陈?笔者以为,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很多教师的“自我定位”出现了问题: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退居二线”,沦为穿针引线的“主持人”,放弃了对学生的引导。新课程设置活动单元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