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pdf
文件大小:130.3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01万字
文档摘要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制度因素是被忽视并被排除分析范围之外的,要么将制度

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因素,要么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

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

DouglassC.North)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

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

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

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引入我国已有数年,但与此相关的国家理论以

及意识形态理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重温这些理论,我觉得对我国改革实践仍具有

重要意义。一、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一)制度与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所讲的制

度,是institution,而不是system。System通常指“体制”,例如社会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

制度,或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诺思称之为“制度环境”。而institution,即经济学意

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

之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指的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一种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

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诺思所讲

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

(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

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根据诺思的定义,“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一词指制

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因此,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

的创新和被打破。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

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

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

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

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

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

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

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

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

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

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

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

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

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

致性制度变迁。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

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二)制度变迁中的产

权理论将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结合是诺思的一大理论贡献。诺思认为,科斯等人创立

的产权理论有助于解释人类历史上交易费用的降低和经济组织形式的替换。根据产权理

论,在现存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约束下,在充满稀缺和竞争的世界里,解

决问题的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竞争将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替代无效

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为此,人类在为不断降低交易费用而努力着。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

性的或排他性的,为此,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并从而降低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否则,将导致交易或契约安排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