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校校产管理制度.docx
文件大小:21.8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1-

学校校产管理制度

一、对学校现有的校舍和其他建筑物一律用照片、图表文字建立校舍管理档案,并将正本送存市教委。

二、对学校的其它财产,进行清理登记、编号,按造价登记入帐(册),负责到人、组、室,每学期进行一次清查盘点。

三、对桌、椅、凳子、门窗、玻璃,随坏随换,做到完好无损。

四、学校人员因工作需要调离岗位,在办理好使用物资交接手续后方可离岗,否则不予办理调动手续。

五、门窗、校门、篮球架等每两年油漆一次,课桌凳3-5年油漆一次,并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维修。

六、结合使用部门(或人、班)的门窗、玻璃、桌凳及花草树木的责任区有损坏应自觉理赔,如找不出损坏者由部门集体负责理赔。

七、学校各部门、班由于门窗管理不严,造成室内灯具和其他物品被偷、破坏,均由各部门、班负责理赔。

八、学生爬校门、校坪墙,除进行批评教育外并根据损坏程序进行理赔或罚款。

九、各种物资严格出入库手续,做互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小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1.学校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本校食品卫生管理,责任到人,杜绝校内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

2.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要依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到属地卫生防疫站申领《餐饮服务许可证》,并每年年审一次。要保持内外环境整洁,有相应的防蝇、防鼠、防尘、清毒、更衣、盥洗、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

3.食堂从业人员应每年一次到属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健康体检,领取合格的《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平时应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4.所提供食品应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味、美等感官性状。严禁购入腐败生虫、过期变质、假冒伪劣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师生健康有害的食品原料。

5.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现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品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餐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必须清洗、消毒。

7.存放食品的仓库应当干燥、通风,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它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的措施,贮存食品的容器必须安全、无害,防止食品污染。

8.食堂要实行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和48小时留样制。

小学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班主任为教室安全主要责任人。

2.教室的门窗必须常年保持完好,任何人不得损坏。

3.门窗发现损坏,或者发现安全隐患,班主任有责任及时报修,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教室门的钥匙应指定专人保管,门窗每天落实值日生随时关锁好。

5.学生课桌内除放书籍课本、学习用品外,不准存放其他任何贵重物品(如:现金、钱包、首饰、手表等)。

6.学生不准在教室内追逐打闹,随便搬动课桌、椅。

7.学生不准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更不得用刀具刻划痕迹。

8.教室内不准乱拉私接电源、乱设插座、乱充电。

9.不准学生登高擦洗户外窗玻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校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四步N环”课堂教学模式。

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确保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保障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常规化、过程化、和科学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任务。

二、常规要求

1.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未经教务处同意,不得随意调课、更不准随便缺课。

2.教师要严格遵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不允许无教案上课。

3.提前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教材、教案、教具、课件的准备。

4.每堂课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上课,要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5.贯彻教学原则,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6.教学结构安排要合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设计要合理,组织要严密。

7.各任课教师要结合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