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贰
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赋役关于国本民生,中国古代普遍重视赋役制度的适时变革。赋役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维系统治的工具。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时期赋役制度秦田赋、口赋、徭役繁重汉汉初田赋轻,人头税、徭役、财产税重隋唐宋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元北方:租庸调;南方:两税法;科差明清【两税法】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前期:租庸调制;中后期:两税法【租庸调制】①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③影响: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一条鞭法】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以资产计税为主代替以人头为主的税收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租调制一条鞭法(赋役征银,赋役货币化)摊丁入亩(标志人头税彻底废除)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征税项目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征税次数旬输月送征税对象无地、少地农民人丁、资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增加财政收入;放松人身控制,推动商业发展简化税收名目固定征税时间扩大征收对象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将各项杂税合并为一条征收,按田亩多寡征税,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放松人身控制促进商业发展推动白银货币化【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并入田亩进行征收,不再征收人头税(用人头税的固定总额除以田地总亩数,就是每亩田要交的人头税)。彻底废除人头税,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
(2024·重庆高考·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C(2024·安徽高考)下表是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据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A.增加了人丁税额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年份地区赋役总额(两)役银分摊前役银分摊后丁银(两)田赋(两)丁银(两)田赋(两)1572福建漳平993267473185218977431582浙江开化224561264898083457189991585广东顺德3458016628179525304292761621南直隶歙县486092366924940765740952B
演变趋势征税标准征税形式人身控制征税时间赋税种类影响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逐渐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维系封建统治,保障政权稳定等。赋税制度的变革本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同时反过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人丁→资产(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实物→货币(一条鞭法开始征收白银)必须服徭役——代役:纳绢代役、纳银代役(租庸调、一条鞭法)不定时——定时征收(两税法)不断简化(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024·广东卷)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人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A知识梳理核心概念考点突破
(2023湖南卷,17)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