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邓小雯陈育荣邹春龙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省十堰市442002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即成果导向理念、能力导向理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它是一种基于学习结果的新型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获得能力和结果,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当前,教育改革正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入,国家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工程教育国际相互认可,我国积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我校积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之路,用OBE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其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学科交叉性强,综合应用性强,实践性强。当前,该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全面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学生学完课程后,仍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层面,理论与工程运用分离,对零部件的公差设计与检测往往束手无策,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与缺陷。
为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教学效果,将OBE教育理念应用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1],建立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教”-“实践”-“科研”多方位授课体系,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作为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本课程契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大纲和课程目标。以鄂西北独具特色东风商用车制造装备、汽车零部件及东风刃量具等一些大型厂家为依托,即以一线企业或一流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作为课程培养目标需要导入,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工程能力的渴求实时反馈到课程大纲,真正地体现“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根据机制、测控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制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大纲,将毕业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2],体现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
契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定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建立持续改进的闭环教学模式,突出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将教材每个知识点进行分解,设计课程目标达成途径,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关注学生“能做什么”,每一项知识点都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有着重要支撑,如图1所示。因而,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基于OBE的理念进行的。在课程讲授时,给学生介绍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课程学习的目的和目标,更好地学以致用。
图1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课程名词术语多且概念较抽象,很多内容是对国家标准规定,并且该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偏少,按照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导致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难懂,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对课程章节内容进行梳理[3],以该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学完后应具备的能力为目标,紧扣核心章节内容,即: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三大精度设计与检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的条理性与关联性,把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大精度重点讲解,授课过程中弱化对国标理论及公式的讲解,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公差相关标准来设计零件精度并使用测量仪器对零件进行检测,突出将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乃至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OBE教育理念是以成果为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聚焦学生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全面讲授课程内容模式,而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本课程注重课前导学、督学和学情分析,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方式上,融合信息技术,构建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课程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声情并茂、易于接受、印象深刻的教学信息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学习通、微助教等新媒体手段,借助QQ、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