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名菜“蚂蚁上树”其实是一道传统清真名菜.pdf
文件大小:378.45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2.26千字
文档摘要

名菜“蚂蚁上树”其实是一道传统清真名菜

“蚂蚁上树”是饭店菜单中常见的名菜,浏览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

——蚂蚁上树(SauteedVermicelliwithmincedPork),又名“肉末粉条”,是四

川省的特色传统名菜之一。因肉末贴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在树枝上而得名。

这道菜具体的历史,已不可考。但在四川省、重庆市一带,该菜很常见。

虽说是川菜,但粉条却是北方地区最常见、食量较大的四季常用食材,从

北方百姓的家常菜到饭店的鲁菜、东北菜的“肉末粉条”,据说也是传统名菜,

到了饭店这菜也叫“蚂蚁上树”,只不过南北之间“肉末粉条”这个名菜的口味

主要注重在辣与不辣之间了。如果吃过家常、饭店、农家乐及大酒店的各种“蚂

蚁上树”菜品,在菜品花样繁多的造型上,你会发现这个菜,与有关蚂蚁和树

的鲜明要素和形色几乎没有什么关联。

传说中“蚂蚁上树”菜名的历史典故,许多流传竟然荒诞地说源自是元代著

名戏剧家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剧中主角窦娥做的一盘菜,说窦娥因婆婆病重,

因没有多少钱给婆婆买肉炖鸡补养身体,只能买一小块肉,切成肉末与粉丝一

起做成一大盘端给婆婆,婆婆眼睛老花看见粘在粉丝上的肉末以为是蚂蚁,窦

娥给婆婆解释了这盘“肉末粉丝”的缘由,婆婆说这菜真像蚂蚁上树,之后这

道菜名便流传了下来。

其实,这个传说虽有点荒诞,但“蚂蚁上树”源自元朝的时间渊源却是有

可信的部分。元朝于1271年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成吉思汗之孙忽必

烈继位。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元

朝皇宫里大多是蒙古族人,以吃清真牛羊肉为主。建都北京后,中原的传统饮

食文化逐渐影响到元朝皇宫的清真饮食菜品烹饪质量与花色品种,一些清真牛

羊肉菜品的改良创新也在元朝皇亲贵族中流传起来,“蚂蚁上树”这道菜品就是

这时流传下来的,算起时间距今已有750年的历史。“蚂蚁上树”,这个集汉族

饮食文化与蒙古族饮食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创制的元朝皇宫菜品,估计在当时元

朝皇亲贵族每日大快朵颐丰盛的牛羊肉菜品中十分流行,以致在宫外百姓的饮

食菜品中也流传起来。只不过普通百姓买不起大块的牛羊肉,只能用“肉末粉

丝”这道菜来替代皇宫菜品“蚂蚁上树”了。

关于羊肉,儿时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件事。小时候住在胡同里,邻居家每

年都是养羊、宰羊、煮羊肉的流程,印象深之一是邻居爷爷阉割公羊时,用刮

胡子刀片割蛋、用缝衣服的线缝公羊的刀口、在刀口上涂满紫药水的场景;另

一件事就是一次邻居爷爷家请客,看见大人们宰羊、剥皮、用大铁锅煮熟整羊

后,撕下大块的羊肉,在案板上把羊肉搞成像细粉丝一样的一大盆羊肉丝,在

大铁锅里炒香,用筷子夹着肉丝放在大盘中的一块骨头上,堆叠成高高的一个

羊肉把子,再撒上一把黑芝麻就往桌上端了。邻居爷爷给我们在旁边看热闹的

小孩一人一口炒香了沾着黑芝麻的羊肉丝,并说了一句:都尝尝,这是宫里吃

的大菜。那一口既有烤羊肉感觉,又有炖羊肉感觉,加上芝麻香的口感,直到

今天想起来还是流口水。这是因为后来再也没见过、也没吃个这种样子的羊肉

了。因为,小时候只知道吃,根本没记菜名。时光荏苒,长大后,去过很多清

真饭店,却再也没见过这种烹饪方法做的羊肉菜。现在想起来,小时候吃的那

一口沾着黑芝麻的羊肉丝,就应该是元代皇宫的“蚂蚁上树”这道清真名菜吧?

在我们了解的蒙古族历史文化流传中,关于“蚂蚁”的传说有很多,像蒙

族谚语“蚂蚁爬到牛角上,骄傲得以为上了山峰”、“齐心的蚂蚁吃鹿角,合心

的喜鹊捉老虎”;蒙族故事“老虎和蚂蚁”赞美了蚂蚁虽小,但齐心合力可以赶

走老虎的蒙族团结拼搏精神等蒙族文化元素,自古以来一直传承在蒙族的文化

生活中。因此,元朝皇亲贵族喜欢“蚂蚁上树”这道菜的缘由,除了中原汉族

的美食烹饪调理成为皇宫的清真美食菜品外,把蚂蚁这个蒙族喜爱的形象地结

合到元朝皇宫菜品上,自然也就把这道清真菜品从皇宫流传到了宫外的百姓人

家被而传承下来。只不过,现在流传的这道皇家名菜,只剩下名字还是靠谱的,

其它早已是谬之千里了。

我想象中的“蚂蚁上树”这道传统清真名菜应该是这样烹调出来的:

用大铁锅煮熟整羊后-撕下大块的羊肉-在案板上把羊肉揉成像细粉丝一样

的羊肉丝肉松状-在大铁锅里加佐料(孜然、黑胡椒等等)炒至香脆-在大盘中的

放上一块半尺高的大梁骨(大梁骨烤干烤香并撒上辣椒脆立在盘子中央)-把炒

至香脆的肉丝堆叠在大梁骨上-造型成一个高高树干状-撒上一把炒香的黑芝麻,

一道“蚂蚁上树”传统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