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人将就烹茶择水的原因.docx
文件大小:13.2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72千字
文档摘要

古人对烹茶之水是十分讲究的,烹茶择水贵在其与茶的本质相宜

茶赋中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以及与茶相关物品的总和,是茶文化中可以被具体感知的最基础的文化事物。

《荈赋》是我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荈赋》中所写“灵山惟岳”、“承丰壤之滋润”说明了茶树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吴淑《茶赋》的“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初春时节茶芽的纤柔细嫩。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以文学的语言传神的描绘出惊蛰节气,茶芽吐绿的情景。

“雷始发声”的惊蛰节气是宋代上品茶叶最佳的采摘期,宋代茶叶的采制生产根据鲜叶原料的等级而分为三六九等:“一之日雀舌露,二之日鸟嚎长三之日枪旗耸,四之日嫩茎茂。”到了春茶采摘时节,采制过程辛劳而细碎。“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取之由一叶而至一掬,输之若百谷之赴巨溟。”全祖望的《十二雷茶灶赋》对十二雷贡茶的产地四明山环境,茶芽茁壮的生机,采茶、制茶过程都作了精彩的描述。“独新牙(芽)兮正茁,几弥望兮山居。于是撷之掇之,吹之嘘之,蒸之焙之,析之JL之,都蓝之具以储之。”

制茶过程一气呵成,读者仿佛闻到了新制茶叶的清香茶韵。王十朋《会计风俗赋·茶赋》则描绘出会稽四种名茶的采制上供时间。“顾诸争先,建溪全蚤”即会稽名茶采制上供时间堪比建溪贡茶同早,敢与顾诸贡茶争先。顾诸紫笋是唐代官设茶舍所造贡茶,大历间始贡,每年须在春分之后立即起程上贡,“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李郧《茶山贡焙歌》),在清明之前快马送到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以供唐皇室举办清明宴使用。宋代福建建安的建溪南岸(今福建南平建瓯),是北苑官焙茶园的所在,每年以惊蛰为候开始采茶,因为采制工艺的繁复与精致,宋代贡茶生产所需时间相比唐代较长,但是因采造较早,一般都在春分之前起程上贡。

茶赋中包含了大量的茶类品种名称、茶叶产地信息,如:梅尧臣《南有嘉茗赋》根据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曰:“雀舌露”、“鸟嚎长”、“枪旗耸”,“嫩茎茂”。吴淑《茶赋》开篇列举了“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四种茶业。接下来又以文学的笔法记述了当时各地主要茶产特点及名号:“先火而造,乘雷以摘”,“别有产于玉垒,造彼金沙。三等为号,五出成花”,“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碧涧纪号,紫笋为称”。数十种名茶名产让人充分感受到宋代茶业的繁荣。黄庭坚《煎茶赋》列举了当时的九种名茶分为甲乙两类。甲类为:“建溪茶,双井茶,日铸茶”,乙类为:“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邓之火井。”纪陶《荷露烹茶赋)中提到的“活火初煎,瑞云新试”,这里的“瑞云”,即“瑞云祥龙”茶。

会稽萧山上多产奇茗,为当时斗茶者所喜爱。王十朋《会计风俗赋》“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瀑岭称仙,茗山斗好”中提到了“日铸雪芽”和“卧龙瑞草”两种名茶。欧阳修《归田录》称其“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为第一。”苏东坡也有诗赞日:“雪芽双井散神仙”,可见“日铸雪芽”在宋时居于茶首地位。“卧龙瑞草”之名,得之于唐杜牧《茶山诗》中“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一句。北宋的张伯玉也称赞“卧龙瑞草”:“卧龙茶冠吴越。”可见“卧龙瑞草”也是当时珍贵的名优茶品。

古人对烹茶之水是十分讲究的,烹茶择水贵在其与茶的本质。性相宜。《荈赋》中提到:“水则崛方注,艳彼清流。”杜育认为饮茶用水最佳者是崛江之清流,这是对烹茶择水最早的记录。茶圣陆羽在《茶经》烹茶用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蒲松龄《约突泉赋》关于约突泉水泡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味则擒茗增香,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可见用约突泉水泡茶能增味添香,因此,它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在华夏大地没有能与之比肩者。其中五百余言的名篇,就充分表达了他对约突泉的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方岳《茶僧赋》“嗽冰玉之一再,再搜文字之五千”,冰玉也是指清冽的泉水。全望祖《十二雷茶灶赋》对四明山区的宜茶之水做了精彩的描述:“彼近山之瀑泉,推化安为绝胜。虽然窦之飞湍,拜下风于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