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人治水智慧.docx
文件大小:1.28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3.53千字
文档摘要

从古人治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具体治水的方法在不断变化,但疏堵结合、注重实践的核心理念几乎不曾改变。

俗话说“治水如治国”,中国作为一个傍水而生、水流丰富的国家,自古至今治水防灾都是头等大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工程的美谈,再到明清几代帝王倾力整治黄河水患,反映出治水问题的重要性。水灾作为“天灾”之一,是不可能避免和彻底根除的,但历史积累下来的许多经验和智慧,可为今天我们防治水患提供借鉴。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治水的呢?

由“堵”到“疏”:古代先民的治水智慧

说到治水,国人最熟悉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也是我国最早记载且可考的一段治水佳话。《山海经》中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无功而返,被舜帝赐死,鲧的儿子大禹接替治水,历经十三年开山引水,筑堤导流,最终成功。《尚书》中,大禹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治水思路:“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宋赵伯驹《禹王治水图》

时至今日,大禹治水是不是真的还存在争议,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先民就已经产生了极为先进的治水思想,那就是改堵为疏,引水分流。在鲧用息壤(土地)堵水失败后,大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先是考察各地地貌,继而疏通江河,开通沟渠,用此法取代了以往堵水的单一办法,改被动为主动,成功解决了黄河水患。

此后一直到先秦时期,古人治水的重点明显从“治理”变为“防治”。西汉时治理黄河的贾让就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也就是说在战国时期,各国都修筑了许多黄河堤防,春夏两季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既能防洪又能支援农业,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公元前651年,“九合诸侯”之齐桓公在葵丘与多国君主会盟,订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命),其中一命便是“无(勿)曲防”,也就是各国不准修建损人利己的堤防。所谓“损人利己”,就是指上游利用堤防泄洪导致下游淹水。会盟各国专门将这一项纳入五条盟约之中,可见春秋时期的堤防工程已经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对堤防工程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兴修水利:古人治水的根本策略

战国末期,铁制农具出现和航运发展,使得国家生产力有了快速提升,进而促进了更加宏伟、高效的水利工程产生。此后秦汉一统天下,大一统的王朝为修建水利、整治水患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成为古人治水的中流砥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位于广西的灵渠,以及位于“天府之国”成都的都江堰。

桂林灵渠风景区

灵渠修建于秦始皇时期,于公元前214年通航,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此后又经过多个朝代的修理补充,整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等许多部分组成。其中铧嘴用于分水,大天平、小天平和堰坝用于拦水,水涵用于灌溉,所用原理与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完全相同,却比巴拿马运河早了两千多年。此外,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除了防水、灌溉之外,还起到了方便航运、加强南北往来的作用。

除了灵渠外,在古代水利工程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当属“千古一堰”都江堰。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以来,成都平原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旱涝频发之地逐渐变为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主体分为三部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其中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调节水流并引流灌溉土地。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都江堰示意图

秦朝以后,历代王朝都注重兴修水利。关中的郑国渠、隋唐大运河以及元朝的京杭大运河、新疆的坎儿井(井渠)、滚水坝等等,都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在治水理念上,古人经历了“由避到堵”“由堵到疏”“由疏到导”“由治水到治沙”,水利工程在其中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例如明代利用“束水冲沙”(水流沙中,沙随水去)原理建造的“滚水坝”,便是在治理黄河淤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整治黄河:跨越千年的努力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这位“母亲”有时并不温柔和顺,甚至曾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梦魇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改道有26次之多,泛滥决口更是多达1500余次,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然而,古人对治理黄河的执念亦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虽未能彻底根治黄河水患,但其中治河的许多经验,在今天仍能为我们治理黄河提供借鉴。

黄河改道示意图

(1)贾让三策与王景治水

在黄河治理上,第一次有可靠记载的大型工程是战国时期齐、赵、魏三国共同修筑的50里宽的河堤,此后黄河平静了近三百年,直到西汉时期又开始不安分。汉武帝时期,黄河流域几乎每年夏季都会水泽千里。西汉绥和二年,黄河再次决堤,刚刚继位的汉哀帝刘欣决心整治黄河,在被皇帝面询后,贾让脱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