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概述PPT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16.37 MB
总页数:14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84万字
文档摘要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目录;;;(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工业机器人行业按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生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商,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主要为客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

在行业内,目前对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暂无标准定义,一般的说法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把标准机器人(本体)变为应用机器人”。简单来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就是将工业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应用软件以及机器人周边设备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应用于搬运码垛、分拣、焊接、打磨、上下料和喷涂等工业自动化生产中。

相较于机器人本体供应商,机器人系统集成供应商还需要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对终端客户应用需求的工艺理解和相关项目经验等,能够提供可适应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定制化的成套装备。;;(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和应用

工业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系统集成的核心,与行业应用紧密相结合。由于系统集成是对机器人本体的二次开发,机器人本体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集成的水平。系统集成目前以国际品牌为核心,市场从汽车、3C电子、金属加工、物流等技术要求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向技术要求较低、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排列。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最终用户按照行业可分为汽车工业行业和一般工业行业。;汽车行业自动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大部分外资整车厂商的生产线标准及机器人选型是全球统一的。外资汽车厂商与机器人供应商往往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如大众用KUKA(库卡)和FANUC(发那科),宝马奔驰等德系厂商用KUKA,通用汽车主要是FANUC(发那科),菲亚特用COMAU(柯马),微课1

白车身和冲压线主要是ABB,涂装主要是德国杜尔,丰田、本田等日系厂商用YASKAWA(安川)、KAWASAKI(川崎)等品牌,现代起亚只用HYUNDAI(现代)等。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如图1-1-1所示。

对于汽车这种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工业行业来说,稳定性是首要的,已经定下来的标准不会轻易改变,其主要零部件厂为保持一致性,也会优先考虑整车厂使用的机器人品牌。

;;汽车制造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整车厂在长期使用机器人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标准。汽车项目普遍周期较长,从方案设计、安装调试到交钥匙往往需要半年或者一年以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所以汽车产业系统集成对集成商的流动资金要求比较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为德国的1/4,非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为德国的1/11,所以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潜能巨大。

在一般工业中,按照行业分类又可以分为食品饮料、石化、金属加工、医药、3C、塑料、白家电、烟草等。其中3C行业是系统集成商的潜在机会,国内系统集成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3C制造基地,自动化升级需求强劲,有望超过汽车行业成为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2.3C行业机器人应用多样,外资品牌难以复制在汽车产业的经验,国内企业已实现部分反超,是拉近差距的最好机会。;近年来,国内系统集成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产品认可度不断提高,2017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领域也从汽车、3C制造进一步拓宽至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餐饮业、家居建材、奶制品产业、半导体元器件等。其中,金属制造业和以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行业,在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中的占比最高,分别占31%和23%,汽车以外其他领域的国产系统集成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加。;;;除汽车行业外的一般工业可按照工艺应用进行区分,常见的有焊接、打磨、喷涂等应用,如图1-1-3所示。

如图1-1-4所示,以喷涂应用为例,喷漆作业环境恶劣,对喷漆工人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使得喷涂相关的作业人员招工成为难题。利用喷涂机器人进行喷涂作业,除了重复精度高,工作效率高外,还能将工人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行业前景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持续表现强劲,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人工成本快速提高等原因促使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保证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因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据不完全测算,目前仅在长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就有6000余家,人才缺口达5万人。企业不仅需要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预计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增速有望达到25%,高技能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