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课、岗、证、赛”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ocx
文件大小:40.9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4.27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课、岗、证、赛”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凌旭张冠勇戴俊良尹霞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施,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领域的专业,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人才质量还不能完全跟上国家发展的目标。因此,为尽快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素质人才,基于基于“课、岗、证、赛”背景下,创新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专业课程与岗位、X证书、技能竞赛深度分析与融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课岗证赛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随着国家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国家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退。制造业面对高成本的人力成本,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力劳动力。加之疫情在全球肆掠,给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致命打击,制造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劳动工具来代替人力劳动。国家“十四五”规划时期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中国2025制造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可以看机器人技术性人才的缺口是非常大,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探索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背景探索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2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模式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运用,覆盖、贯穿和指导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集成化的育人系统和方法范式。它是一种适切的方法设计,一种优化的程式规范.一种教学思想内容的载体,一种育人的智慧策略。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国家层面对职教教育发展的一次重要部署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会上传达了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并提出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深刻领悟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着眼于“岗、课、赛、证”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分析四个环节的特点,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岗”即岗位群核心工作任务表现为个体完成具体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职业核心素养。“课”指课程体系,即人才培养方案表现为与特定职业核心素养相对应的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证”即为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赛”即为国家、省级、市级、校级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高職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手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程序编程、驱动控制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对工业机器人产品进行安装、调试、维修与维护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学生对工业机器人产品的附属设备有一定的了解,例如:PLC技术、视觉与传感技术、变频与驱动技术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业机器人行业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的设计开发、程序控制、运行与为维修以及销售客服方面工作。

4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岗位分析

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分析。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岗位,包括:机械臂的设计安装;工业机器人机械部件安装:机器人机械部件检验、机器人工作站设计与安装、机器人高级工程师、机器人应用编程工程师、机器人运行维护与管理、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经理、机器人维修调试员、机器人测试、机器人机械部件检验;销售客服服务岗位:包括器人的维修维护工程师、机器人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客服工程师;其他相关岗位,包括:智能机器人生产设计、计算机相关岗位。如表1所示,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以及图1所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岗位群总体分布情况。

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从事的岗位群专业知识技能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占比最高的为工业机器人销售和技术服务类岗位,其次呢是工业机器人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另外对工业机器人电器控制与运行的能力以及专业读图以及绘图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高。

5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岗位最新的需求,将最新的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体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同时,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达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为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框图。

6“岗、课、赛、证”融通途径

“岗课赛证”融通的途径按照六个原则进行,即:资源共享、需求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原则进行。将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与和合作,构建校企双元“模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