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整合.docx
文件大小:13.8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1.25千字
文档摘要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材梳理】

时代特征:政治动荡、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一、三国与两晋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称为“永嘉之乱”。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自三国、两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再次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选修一】

(17.1)西晋统一中国后,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为“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8.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4世纪下半夜,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与淝水,此后前秦迅速崩溃,稍微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选修一】(4.1)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改革①政治上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1.(7.3)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7.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选修二】

1.(4.1)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4.1)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

3.(4.1)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4.(4.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