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或发达形态。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
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
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
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它商
品就不复存在。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
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
体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
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的关系
含义: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二重性决定的。
一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二是抽
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
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
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当复杂劳动生产出来
的商品和简单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相交换时,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
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
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换算为简
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
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可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
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