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其()
A、物质观B、实践观C、发展观D、历史观
2、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其基本形式是()
A、物质生产实践B、阶级斗争实践C、精神生产实践D、科学实验
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8、一切认识的起点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理论
9、不属于理性认识最基本形式的是()
A、理论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2、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13、真理在本质上是()
A、虚构的B、主观的C、客观的D、多元的
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6.